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不道歉,他们为什么不道歉?本报关于“道声对不起真的这么难”的讨论在读者的热情参与下一步步深入。昨天,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社会评论家、教育学家为我们分析了拒不道歉的深层原因。
社会评论家:扭曲的价值观导致美德缺失
著名社会评论家王乾荣认为,拒不道歉有3个深层原因。他说,在一定意义上,中国从历史上就是一个“游民社会”。游民的特点就是蔑视权威,不遵守规则,不讲究道德规范,其中典型人物就是《水浒》中的牛二和鲁迅笔下的阿Q。游民对历史进步有一定好处,但是他们对社会秩序有相当的破坏作用。“文革”时期打倒一切、否定一切的做法,助长了游民习气,流毒至今。
同时,新时期的很多文艺作品也传达了蔑视一切价值、否定任何权威、亵渎所有崇高的观点,对这种“浑不论”观点毫无批判地宣传,对整个社会价值观、道德观造成了无法估量的损失。
在流氓习气风行的同时,讲规则、讲礼仪、严于律己、服务他人和社会等价值观被严重扭曲,很多人甚至把奉行这些观念理解为“跌份”。而马克思说过,“良心是由人的知识和全部生活方式决定的”。在一个互相不尊重、不关怀的社会中成长的青年人不可能有良好的道德修养。
王乾荣同时指出,拒不道歉看似一个小问题,但它是内心溃烂的一个开始,如果不能防微杜渐,将祸害无穷。
教育学家:“养成”教育要从小开始
有30多年教龄的廖开胜老师,来自教育世家。廖老师认为“拒不道歉”只是一个很简单的表象,它反映的是一个社会环境的大问题,说深了就是民风问题。文革时期将中国原有的道德教育体系和素质培养体系打乱了,而道德体系还没有来得及恢复,我们就开放了,人们在忙于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道德修养被遗忘甚至被有意放弃。社会上大量的、不讲究规则的事例给青少年们造成了难以纠正的影响,抵消了青少年从学校、书本中得来的正面教育。另外,我们的精神文明教育也相对空泛,没有超强的说服力。对一个人的教育不能只依赖学校,社会、家庭应该也是一个配套的教育环境,在孩子面前说一套、做一套是不会有好的教育结果的。我们现在提倡“养成”教育,就是从娃娃抓起,在幼儿园就开始对孩子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希望能够汲取传统美德,尽快重建我们的社会道德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