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征文通知发布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基础教育 > 基教新闻
基教与高教衔接 中学开设大学先修课
2003-03-24    谢海阳

字体大小:

   文汇报今年2月9日第一版报道教育部直属重点中学华东师大二附中与上海交大联手,在国内率先将部分大学必修课搬到高三年级,开设“大学先修课程”的消息后,在基础教育界引起了广泛关注,不少中学也纷纷开始着手与高校接触,探讨借鉴华东师大二附中的经验的可能。记者日前就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等问题,采访了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张民生和上海交大副校长叶取源、华东师大高教研究所所长谢安邦等专家。

  接受采访的专家们一致认为,华东师大二附中开展的这一探索对于打破现行的中、高等教育的相互割裂,培养高素质学生具有重大意义。张民生指出,这一尝试不仅是发展优质高中教育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有利于高等学校选拔优秀人才。他说,发达国家的许多著名高校都积极参与高中教育,类似华东师大二附中的做法在美国被称为“AP课程”或“荣誉课程”。由于高校教师的学识、视野和教育方法具有一定的优势,借用高校师资无疑将有助于加强高中教学、推动高中师资水平的进一步提升;而另一方面,一流的大学需要一流的生源,提高了高中教育的水平,实际上也就是提高了大学的教育水平。他认为,目前的高考制度确实存在不少弊端,其中之一就是考生的学习能力、品德修养等等在试卷上是不可能反映出来的,说是“择优录取”其实有很大的盲目性,而高校教师走进高中课堂授课,在传授知识之余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谢安邦认为,人才的培养应该是一场“接力赛”,需要各个环节、各个阶段的有机衔接。近年来我们已经比较成功地实行了硕、博连读的探索,本、硕连读正在尝试中,在基础教育阶段,九年一贯制的试验对中、小学教育的衔接也进行了探索,而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衔接问题近年来正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华东师大二附中率先开展的这一探索在这方面打开了一条新的路子。这一衔接将使华东师大二附中的一批优秀学生潜力得到充分的挖掘,个性得到进一步发展。

  叶取源说,上海交大近年来一直在考虑如何与高中教育相衔接,从中选拔优秀学生通过因材施教加快培养进程的问题。两年前他们曾和复旦大学联合提出一个改革招生办法的方案,其中也涉及这个问题。目前除与华东师大二附中的这一开设“大学先修课”的合作外,他们还通过举办每年5月份为保送生举办的“连读班”、高考结束后为优秀考生举办的“试点班”等途径,积极开展这方面的探索。

  在谈到如何在面上开展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的问题时,张民生认为,这一探索可以根据各学校的不同情况,分三个方面展开:第一方面是像华东师大二附中这样的学校,由于优秀学生成批涌现,可以采取开设大学先修课的模式;第二方面是请高校教师到高中为学生举办讲座,开设拓展性课程,上海许多中学已在这方面作了尝试;第三个方面,则是组织中学生到高校实验室参加相关研究活动。张民生说,市教委积极支持华东师大二附中等校进行的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相衔接的探索。为了更好地开展这一探索,争取中学和高校“双赢”,中学应改变封闭、关门的办学模式,更积极主动地争取高校的支持,高校也要更多地参与基础教育的教学改革。对各高校能否相互承认高中学生选修的大学先修课学分,他表示市教委将通过宏观指导,协调解决这方面的问题。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宁夏在银川建立六盘山高级中学
· 中学生发起网络连续剧创作赛跑
· “院士科普工程”在北京27中启动
· 学生的推理是错的吗?
· 重庆:3年内“取消”初中 实行1至9年级制
· 西藏第一所中学拉萨中学举行45周年校庆
· 北京十一学校“将帅语林碑墙”揭幕
· 创造教育也重“民主和谐”
· 南洋模范中学喜庆百年华诞
· 上海晋元中学让学生根据意愿“走班”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