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的学生由于种种原因没能考入公立大学深造,这确实是一种遗憾。但民办高校同样是一条通向成功的道路。”
8月10日,在首届中国民办高校“就业之星”颁奖典礼暨民办高校发展和人才培养模式研讨会上,十大就业之星、联想集团控股公司总裁助理宁旻回忆母校北京海淀走读大学对自己的培养时说:“在当前激烈的竞争环境中,除了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外,还需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包括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战胜困难的勇气,而民办高校恰恰给了我们这样的磨炼。”
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合格劳动者,为国家负担更多的教育责任,是民办高校的责任和义务。在经历20年发展历程的今天,民办高校如何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规范办学行为,促进健康发展成为一个重要课题。8月10日和11日两天,北京海淀走读大学、厦门南洋专修学院、北京培黎大学等近30所民办高校负责人,与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的专家教授共聚一堂,研讨民办高校的发展前景和人才培养模式。
从目前来说,多数民办高校招的是落榜生,生源素质相对较低,只有做到“进来低,出去不能低”,民办高校培养的学生才会有竞争力。湖南致公专修大学校长吴楚良认为,民办高校明确自己的定位很重要。他说:“民办高校的综合实力不可能与北大、清华比,无论专科,还是本科,我认为都要办成职业教育,在师资建设、课程设置、培养方向上加强技能训练。”
与公办高校相比,民办高校市场意识更强,无论是专业设置、培养模式,还是就业推荐、资金运作等方面都有许多成功的经验。但另一方面,民办高校的文化积淀、校园文化建设等还有很大差距。加强素质教育,办出自身特色也是众多民办高校努力的方向。
20年前,民办高校刚刚起步时,教室是租的、教师是聘的、资金是借的;20年后的今天,很多民办高校拥有了自己的校舍、师资、固定资产,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合格的应用型人才。
中央教科所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李志仁教授认为,与公办学校不同,民办教育具有很强的公益性,从社会效益上讲,政府是受益者之一,民办教育帮助政府解决了一部分教育责任问题,政府要制定有利于民办高等教育产业化运作的政策,如,积极立法;制定优惠的产业政策,有利于形成多渠道的资金投入;建立政府资助制度、质量监督体系等。
谈到即将出台的《民办教育促进法》,与会专家、校长认为,从历史渐进角度看,这是一个重大进步。民办高校的美好明天需要我们共同创造,这就要求民办高校抓住机遇,提高经营和管理水平,办出质量,办出特色,让更多人接受、认可民办高校。
教育部总督学顾问柳斌为“就业之星”颁奖时的发言说出了民办高校的心声:“社会主义教育园地是百花园,民办教育是一朵鲜艳的花。我们要用自己的多彩多姿证明自己强大的生命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