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上海12月25日电(王辛、刘军)作为今年上海教育工作八大实事之一——上海高校“E-研究院”建设计划12月24日正式启动。该计划的实施将为稳定上海高校基础研究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队伍,创造多学科、跨地域、跨国界开展科学研究和交流合作的环境,提高相关学科的水平和创新能力提供了一个基础平台。
E-研究院是一个以信息网络为平台、全新的具有可变性、超大容量的研究机构。它不需要一般研究院那样的庞大人事组织机构,仅需通过约定和网络就可以与全市、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研究人员对重大课题、重大攻关项目进行研究上的合作,还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共同进行研究生的培养和教育。E-研究院将依托某几所高校实体,形成管理上的“特区”,实行首席研究员负责制,负责合作人员的遴选、约定研究内容、考核的目标、研究院的主要发展方向、研究院的建设目标、研究院的对外交流计划等,并建立项目责任书。
据上海市教委主任张伟江介绍,E-研究院在目前将主要从事基础理论攻关,研究院将与各方面科学家共同承担一些今后将对高科技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基础理论研究项目。按照“成熟一个,启动一个”的原则,根据学科带头人的学术地位,主攻的学科方向以及运行的机制等因素,决定首批启动六项上海高校E-研究院(E-lnstitute)建设计划,即上海高校网格建设(首席研究员李三立院士)、计算科学E-研究院(首席研究员郭本瑜教授)、免疫学E-研究院(首席研究员臧敬伍教授)、模式生物E-研究院(首席研究员王铸钢教授),都市文化E-研究院(首席研究员孙逊教授)、社会学E-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友梅教授)。
张伟江表示,对每个E-研究院将进行相当强度的经费投入,用于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资料购置、主办网络和非网络形式的国际性学术会议、参加重要的国内外学术会议、探索性研究费用等。同时还将对固定人员、参与人员进行3年一次的节点考核,考核的重点是成果的质量、在学科前沿领域开展国内外合作以及对新思路认同和落实等情况。对达不到要求的E-研究院将不再进行资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