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3月29日电 题:教育振兴,全民有责——社会各界积极为教育规划纲要建言献策
吴晶、李晓奇
“这是一个催人奋进的工程,这是一份激动人心的新年礼物”——这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开征求意见稿)公布伊始,天津财经大学教师周洪利通过教育部门户网站,抒发的肺腑之言。
周洪利的这番话,不仅代表着广大教育工作者对教育改革的期盼,更代表着普通民众对教育发展的热望。自2月28日规划纲要开展第二轮征求意见工作至3月28日结束征求意见,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共收到邮件、信件和教育部门户网站帖子共27855条,约1400多万字;此外,社会各界人士通过新闻媒体和互联网积极建言,总量累计249万多条。
正如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主任、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所说:纲要的制定过程体现了“教育振兴,全民有责”的时代主题,昭示着中国教育改革的又一个崭新起点。
教育改革 全民动员
在本次公开征求意见以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制定工作早已是万众瞩目,尽人皆知。通过周密策划,细致部署,自2008年8月启动制定工作以来,已有数千名专家和各方人士参与调研;2.3万余人次参与座谈和研讨,形成500多万字调研报告;2009年1月至2月首轮公开征求意见的过程中,各界人士通过各种渠道发表意见建议210多万条,发来信函14000多封。
因为纲要关系着未来10年中国教育的走向,关系着千家万户和百姓生活,这项文本的制定可谓是一次自上而下、全民动员的教育改革。
应邀走进中南海与党和国家领导人共同讨论纲要制定工作的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刘彭芝说:“纲要制定过程本身就是政府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的典范。”
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公开征求意见收集组组长、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田慧生说,在还没有形成文本之前,我们就提出36个问题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之后又在民意征集和专家调研相结合的基础上,进一步提炼出20个重大问题,继续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了解老百姓需要什么样的教育,从而使纲要的起草更加有的放矢。
政府真诚倾听民意的姿态更加激发了民众参与的热情。第一轮征求意见中,从10来岁的小学生到91岁的耄耋老人,从专家学者到普通百姓,都积极参与到这场开放式的讨论中。
征求意见稿初稿形成后,先后4次较大范围征求意见,共收到近5000条意见建议。文本前后进行了约40轮大的修改。
今年81岁的中国教育学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顾明远感到,规划纲要制定工作的参与人员之多、征求意见之广、时间持续之长都是空前的。
上世纪80年代,教育改革曾领中国改革开放风气之先。此次教育改革,主持纲要制定工作的温家宝总理曾指出,纲要应该“反映国家的意志、决心和战略眼光,让人民看到希望,从而增强对中国教育的信心”。
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教育部部长助理吴德刚指出,从纲要制定过程本身来看,政府在政策制定时广集民意、从善如流,有利于进一步凝聚共识,使民众更加理解和支持教育改革,对启发和带动一系列重大改革也将大有助益。
点击进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专题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