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在五六年前,在杭州滨江一条大道上,记者与高晓松同坐在一辆疾驰的轿车后座,前往大学生电影节现场。那段近距离放松随意的闲聊,内容多数都已忘得精光,却清晰记得他的这段话:“我从清华毕业,已经10多年了。可是直到今天,我还依然感觉,自己并没有走出清华园。我可能注定就是一个属于校园的人。”
难道不是吗?每次耳边回荡起《同桌的你》、《睡在我上铺的兄弟》,都会让人从心里认同这一点。
清华园,是高晓松的理想家园
高晓松在北京的家,是清华大学里的一栋二层老式小洋楼,绿树环合,红花掩映,幽静又富有诗意。
高晓松的书房在二楼,装修风格简洁现代。书桌正对着通向一楼扶梯的入口,颇有些LOFT的味道。在放着两台笔记本电脑的书桌右侧,是占据了几乎一面墙的白色书架,已经完全被书占满。房间里还有一大一小两盆植物,每天都能沐浴在背后落地窗透进来的阳光中。当然,身为音乐人的高晓松,房间里决不会缺少键盘和吉他。
“这是我父母的房子。他们都出国了,所以我就住这里。我把墙壁重新涂了颜色,主要是黄色,又把前后院子给收拾了一下。”高晓松说,“我从小就是住在清华园里的,对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有感情。这就是我理想的家园。”
在拥挤喧嚣、充满废气和浮躁情绪的钢筋水泥森林里,这种世外桃源般的状态,是许多人渴望、寻觅的。高晓松沉浸其中,安静幸福。即便近些年他有些高调的表演,力挺“绵羊音”曾轶可,或是在“韩白之争”中为兄弟陆川两肋插刀欲起诉韩寒,他语言中的细节,还是可以让人清晰地感到,这个男人与俗世生活的疏离。
“生活在别处”这句话,19世纪时被法国诗人兰波写在巴黎大学的墙壁上,然后在20世纪由米兰·昆德拉传播得世人皆知。拿来形容高晓松的精神生活,恰到好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