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清华大学的经验,应当引起全国注意,又红又专,那个红是绝对不能丢的……”邓小平在1980年时说过的这句话,至今依然振聋发聩。
为65届毕业证书签字的3位清华大学校领导:蒋南翔(左三)、刘仙洲(左四)、刘冰(左一)。资料图片
当时的清华军乐队。资料图片
现在,“又红又专”这个名词鲜有人提及,但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它却是一个广泛流传的教育口号。当时,这句口号和一个人的名字——蒋南翔,紧紧联系在一起。
1952年的最后一天,39岁的蒋南翔就任清华大学校长,在位长达14年。他在学校提倡走“又红又专”的道路,对每一个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清华学习的学生都影响深刻。应该说,时至今日,清华大学一直受益于蒋南翔所确立的教育方针。
“清华大学的经验,应当引起全国注意,又红又专,那个红是绝对不能丢的……”邓小平在1980年时说过的这句话,至今依然振聋发聩。
顾名思义,“红”就是政治成熟,“专”即指业务熟练。今天的人们虽然不再把这两个字放在嘴边,但正确处理“政治”与“业务”、“红”与“专”的关系,始终是知识分子成长成才的必要前提。如今的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对这一点尤为重视。
“5字班”中走出两位政治局常委、3位正部长和7位院士
2009年4月25日,清华大学大礼堂前,400多位头发花白、平均年龄67岁的老人坐在一起拍照。蔚为壮观的合影方阵,引来不少路人驻足。
站在合影的人群中,年近古稀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孝信的思绪,一下子被拉回到50年前一个秋日的傍晚。1959年9月8日,北京正沉浸在迎接国庆十周年的欢乐之中,19岁的山东小伙周孝信从前门火车站走下火车。“我记得,那时人民大会堂的建筑脚手架还没有完全拆除。”
第一次来到北京,走进清华园,周孝信开始了自己的大学生活。那年秋天,包括周孝信在内,共有来自全国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751所中学的2079名学生走进清华园,进入12个系的33个专业学习。由于这些学生在1965年毕业,在校时简称“5字班”,毕业后称1965届。
他们是全国1500万同龄人中的幸运儿,也是幸运的一届。
自5班(自动控制系1965届)毕业生奚和泉说:“在校期间,我们前未赶上‘反右’、‘大跃进’的冲击,后未遭遇‘文化大革命’的浩劫,比较完整系统地接受了6年制本科教育。”
50年后,恰逢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喜庆日子,他们也迎来了自己入校50周年。今年4月25日,他们中的部分代表回到母校,参加《半个世纪清华情——清华大学1965届毕业生入学50周年纪念文集》首发式。
89岁高龄的原清华大学党委第一副书记刘冰特地赶来参加首发仪式,亲自向1965届学生表示热烈祝贺。耄耋之年的老人精神依然饱满。面对他最喜爱的一届学生,刘冰说:“这届学生在校时坚持又红又专的发展方向,是贯彻蒋南翔教育思想最完整的一届。他们后来在工作中的出色表现,也是五六十年代清华大学毕业生的缩影。”
“5字班”的毕业生中,走出了胡锦涛和吴官正两位党和国家领导人,产生了3位正部长——原城乡建设部部长叶如棠、原水利部部长汪恕诚、原司法部部长张福森,还有不少人成为各自领域里的专家、教授、学者,其中有3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4位中国工程院院士。
86岁的原教育部部长、曾担任过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校长的何东昌感慨地说:“65届是很有代表性的一届,尽管他们已经毕业了半个世纪,但是他们沿着又红又专的方向健康成长,成为检验我们五六十年代高等教育历史成果的一个典型案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