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科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长,教育管理系主任毛祖桓教授介绍到,“精英教育”的概念是从美国学者马丁·特罗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引出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15%以下为高等教育精英阶段,15%至50%为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毛入学率在50%以上为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从这个定义来看,‘精英教育’应属高等教育理论中一个特指的概念。”
谈到精英教育,人们很自然就会联想到美国的哈佛、斯坦福、普林斯顿大学,日本的东京大学,英国的牛津、剑桥大学等,他们无论公立、私立,都奉行了上百年的精英教育模式,培养目标直指统治者、科技精英以及商业巨头等。
美国学者马丁·特罗在“高等教育的三个发展阶段”理论中表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15%以下为高等教育的精英阶段,15%至50%为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阶段,毛入学率在50%以上为高等教育的普及化阶段。去年,我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22%。而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与精英教育阶段在培养目标、办学模式以及机构类型特点等都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大众化高等教育也有分层
北京科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长,教育管理系主任毛祖桓教授提出,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要解决好两部分关系,即数量与质量,精英与大众的关系。如何实现这个目标呢?主要依靠高等教育的分层来实现。
毛教授提出,高等教育中处在“金字塔尖”的精英教育不应被稀释,这部分精英教育招生规模不会扩大。而承担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任务”则一定要有原型机构:各行各业都需要有接受高等教育的人,这些原型机构存在的本身就是为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服务的。
据了解,“原型机构”在不同国家的名称和作用不尽相同。在美国3600余所大学中,有超过2/3的大学是两年制的社区学院和初级学院,学生毕业后可直接就业也可到其他高校继续学习,之前所取得的学分依然有效。这样,在维持“精英”不变的基础上解决了更多人接受高等教育的问题。
学术型、研究型大学不应扩招
去年,全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22%,北京地区超过了70%——我国已经进入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阶段。然而,毛教授提出,中国可承担高等教育大众化任务的“原型机构”还没有发展起来。原型机构应为地方性院校、高职、大专、民办学校、成人高自考等,而不是学术性、研究性大学。“如果说由于我们进入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阶段,就连精英教育都不去坚守了,那么,北大、清华的学生也就没有优势可言了。”
毛教授认为,我国从1999年实行高等教育扩招后,“985”、“211”大学仍然承担着培养“国家队”的任务,不应扩招。精英教育即使进入了大众化阶段,也还是应该保留的。我们国家,市场化、现代化、信息化和工业化都没有完成,如今刚刚进入工业化中期,此时的高等教育都瞄准科研型、学术型的人才培养则不太现实。就全国来看,仍应该保持15%甚至更少的比例接受精英教育,其他大部分还应该是应用型人才。
我国私立教育仍是弱势群体
相比较而言,国外的精英教育多存在于私立学校,如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都是私立大学,但是,我国的情况似乎刚刚相反。我国的高等教育能否也向西方国家一样,未来也能听到私立高校的声音?
毛祖桓教授认为,美国作为移民国家,移民国家成立就晚,最早的学校全部是私立的,立国以后才慢慢建立起了州立大学。相对而言,虽然我国的“私学”传统一直没断,但是解放以后学习前苏联模式,工商业全部收回国有,直到改革开放以后才逐步发展民办教育。因此,我国的私立教育至今仍是弱势群体。
近年来,人们对民办教育的认识上也发生着变化。初期的民办高等教育,对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起到“拾遗补缺的作用”,如今,民办高等教育已经成为了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据了解,全国来看,公办大学和民办大学的数量已经相差无几,只是从学生人数上看,后者要相对少一些。
“精英教育”队伍会不断变化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认为,精英教育是相对于大众教育而言的,更多是一种高等教育的概念。基础教育是每个人必须享受的,但高等教育则不是人人都可以接受的教育。特别是根据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来看,教育资源的现状还足以保证人人都可以上大学。
夏教授认为,未来随着教育资源的丰富,我国经济也发展到了一定程度,大学教育能够真正得到普及。但是,人们追求卓越的思想仍然会存在,因此提供精英教育的团队也是在不断变化的。“在资源短缺的情况下,鼓励私人企业创办教育,调动各种教育主体共同办教育,这是对的。教育主体多元化可以促进教育发展,也是教育兴国很重要的战略措施之一。”夏学銮教授认为,无论私立、公立教育都可能进行精英教育,关键在于办学质量和办学资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