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国栋是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68中初三学生。该校新一期团校开班前,他写信给团校校长张海凤:“班里选举团校学员,我落选了。团员在班里威信很高,我很想进团校学习。我以前表现不太好,今后一定努力,希望能给我一个机会。”
68中团校除了团情教育,每期都开设社会实践课,如组织学生去社区参观、体验盲童生活、听法制讲座等。每次团校开班,总有班主任老师问张海凤“能不能扩招”?而3年前,该团校却“并不红火”,原因是教学照本宣科,学生感到枯燥、单调。
68中思想教育被激活得益于学区建团。张海凤说:“学校里的学生就是社区里的青少年。学区建团适应了时代要求,在传统单一的思想教育外,把中小学的围墙拆开,引导学生融入社区这个大课堂,让教育管理走向社区。”
1998年,济南市市中区在全国率先推行学区九年一贯制,即1所中学与周围2至5所小学成立一个学区,学生从小学到初中九年学业统一在学区内完成。到1998年底,市中区在11所中学、30多所小学成立11个学区,学区管委会、党总支也相继成立。
邢瑞礼是14中校长、14中学区管委会主任。他告诉记者,建立学区的初衷是为了稳定生源,让中小学生就近入学,后来逐步发展到从中小学教育衔接、合作、科研方面打破以往中小学各自为阵、互不往来的局面,形成开发式、合作式的大教育格局。
学区的建立和发展,让团市中区委的领导意识到“转变中小学团工作被动局面的机会来了”。团市中区委、区教委团委提出“团委建在学区上”的中小学共青团建设新模式,即学区团委通过学区团代会选举产生,学区团委书记、学区少先队总辅导员、学区管委会成员三位一体,是党员的列席学区党总支会议。
团市中区委副书记刘天东说,目前,在个别地方,中小学共青团的政治思想教育与社会教育脱节,团的工作拘泥于传统教育方式,忽视团的工作向校外教育延伸,导致团的活动缺乏吸引力,学生的团员意识淡薄。中小学共青团工作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就必须走出传统教育模式下形成的一校一团的工作局限,立足学校、立足团内、面向社会。
学区建团变学区内中、小学组织各自为政的状况为中小学团队组织紧密联系,优势互补,物力资源共享。以前,中小学团、队工作人手有限,尤其是小学大队辅导员一般都是由任课老师兼任,导致活动缺乏新意而且断断续续,学区建团实现了各校人力资源、智力资源共享。
14中1999年10月就建起了有塑胶跑道的操场,而学区内的小学有的连普通操场都没有。学区建团后,小学生可以无偿使用14中的操场。整个学区的体育教师都汇合到一起,划分目标,分工合作,你带篮球队,我带田径队,学生选择体育锻炼项目和受老师指点的机会也增多了。
育贤中学学区辖1所中学,3所小学。1998年5月,育贤中学团委书记、各小学大队辅导员、教工团支部书记决定办一份学区报,刊登学生习作、热点问题、学区最新动态、老师之间的学术交流等内容。
目前,这份“实际上是一本64页的杂志”的学区报,三年级以上学生人手一份,低年级学生报纸发到班级,师生投稿非常踊跃。一名叫袁媛的小学生在学区报创刊号上发了篇文章,此后每期至少给学区报投稿两篇。升入初中后,袁媛获得很多作文比赛大奖。
14中学区管委会主任邢瑞礼告诉记者,目前学区内中小学党务、行政、经费单列,只是从学术、教研上实现了融合。“下一步,有关部门将探索学区各校的实质性融合,比如以学区为单位搞人事制度改革,搞干部调整,学区内进行师资交流,这意味着学区建团将会有更大作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