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一开学,天津市61中的高中物理老师孙雪峰就收拾好行装。作为百名优秀教师中的一员,他将到离开市区百公里以外的蓟县马伸桥中学任教一年,为偏远农村的师生送去先进的教学理念。
农村教师薄弱,是障碍义务教育均衡发现的“短板”。为了缩小这一差距,天津市从2005年起,启动了城市对口支援农村帮扶制度,市内六区和市教委直属校分别与农村区县建立对口支援关系,100所城乡中小学结成了对口支援对子,市内六城区每年选派100名优秀教师到对口区县农村任教。孙雪峰去年就已经在马伸桥中学任教一年,那里的老师和学生都不愿意让他走,于是今年他又报名支教。
为配合教师交流制度的实施,今年,天津市还启动“流动教师公寓项目”,在“老五县”距离城镇20公里以上的农村学校,投资建设76套流动教师公寓,覆盖211所学校,惠及600余名教师,切实让城镇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
据天津市教委主任靳润成介绍,天津市还面向农村学校,把工作业绩突出、立志扎根农村的教师,选入农村骨干教师建设项目的培育对象。市财政投入2000万元专项培养经费,用5年时间,着力培养200名市级、600名区级、5000名校级农村骨干教师,着力建设一支能够在农村地区引领课程改革,扎实推进素质教育的骨干教师队伍。
经过不断努力,天津市城乡、区域之间的差距正在逐渐缩小,但学校之间管理、师资、质量等方面的差距仍然是不争的事实。这既是困扰薄弱校发展的瓶颈,也是导致择校的主要原因。
据天津市教委中学处处长黄炎介绍,天津建立了“以强带弱、共同发展”的校际合作的新模式,根据学校布局,组成的若干学区,每个学区由一所具有先发优势的学校作为中心校,周边3至4所学校为成员校。联合学区以中心校为核心,组建由校长、副校长、学科骨干教师、优秀班主任组成的合作共同体,中心校负责牵头统一进行教学观摩、课题合作、学科检测与质量分析等活动。
与此同时,最大限度地盘活学区内教育资源,图书馆、运动场、天文台、各类专用教室向学区内成员校开放,成员校之间可进行干部跨校挂职,教师跨校授课等形式的人员交流,形成共用共享机制。
(记者 张建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