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展开的关于语文教学的大讨论持续了一年多,其中虽然不乏偏颇之词,但是,意义是深远的,因为这场大讨论首先是语文教师自己的反思,然后才是社会各界从不同角度来评论语文教学。这场讨论的核心问题是语文教学的效益和质量,包括教学观念、教学方法等各个方面,它对于进入21世纪语文教学改革方向的确定,起着积极的作用。
要确定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首先应该静心地分析一下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
我觉得,80年代以来,尤其是在上海实施课程教材改革以来,上海市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始终沿着正确的轨道发展,尽管依然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
80年代初,是语文教学改革最活跃的一个时期,在这个时期中,涌现了许多先进的理论和大胆的改革实践。例如,于漪老师提出的重视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钱梦龙老师提出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等,都对语文教学改革起着主导作用,而徐振维老师提出的“扩大阅读,课时分段”的理论和所进行的改革实践,则指明了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和途径。
上海在实施了课程教材改革以后,这些先进的理论更是渗透到广大语文教师的心中,不少教师从改革教学方法入手,努力改变“教师为中心”、“知识传授为主”的课堂教学的思路,并逐步地由方法的改革发展到教学模式、教学策略的研究,同时,现代技术也逐渐地被引进课堂。
在深入学校进行教学研究的过程中,我们欣喜地发现,语文教学改革在不断地深入,教学理论在不断地发展。例如,方仁工、金志浩等老师提出的在作文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思维训练,要将作文与做人有机地融为一体等观点,张大文老师提出的语文教学是“语言——思想——语言”循环往复过程的观点,都有效地指导着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而广大教师,尤其是中青年骨干教师,更是积极实践,大胆探索,涌现了许多教学改革的典型。例如,曹杨二中的王伟娟、皋玉蒂、高洁等老师,在特级教师金志浩老师的指导下,积极探索丰富学生文化底蕴、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途径,使学校中出现了一批又一批的“小作家”群;市北中学的陈军老师在特级教师方仁工老师的指导下,组织全校青年教师研讨怎样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既使学生掌握语言规范,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复旦大学附属中学的李海静老师在特级教师张大文老师的指导下总结归纳出课堂教学的六个基本模式;复旦大学附属中学的黄玉峰老师则在“文科加强班”中尝试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思考,自己编辑出版班级的刊物,激发了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学生大胆质疑的能力……一些普通学校的老师,也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和质疑能力,例如北蔡中学的徐娟老师、崇明实验中学的石惠老师等,在课堂教学中大胆让学生自己提问,自己思考,自己讨论。
各区、县、学校也都根据本地区、本学校的特点,确定改革措施。例如,徐汇区、虹口区、闸北区、浦东新区、松江区等区的语文教研员从不同角度研究课堂教学的模式和相关的策略,并及时将研究成果对全区的教师作宣讲,有的还列入了教师的培训计划中;宝山区语文教研员重点研究了学生扩展阅读的层次和相关策略。又如,建平中学、市东中学、市西中学等学校在引进现代技术,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方面花了很大功夫,并取得了较大的成果;复旦大学附属中学、青浦中学、青浦县东方中学、崇明实验中学等学校进一步深入研究“扩大阅读,课时分段”式教学,坚持用课堂教学的时间让学生走进图书馆、阅览室自己阅读,学生通过几年的阅读,做了大量的笔记,有的还写出了长篇的专题论文。不少学校还提出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颇有见地的观点,例如,崇明实验中学就提出了变“导读式”为“读导式”,尽管只是颠倒了一下词序,但是教学观念大不一样。
在教学评价包括考试方面,也不同程度地进行了改革。在学校的教学评价中,不仅以学生的考试分数为评价尺度,而且,还将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综合在一起对学生进行评价。近几年的高考、中考试题中,也把对知识概念的考试降到了最低限度,而且,中考试题的答案,有的带有“开放性”,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和理解来回答问题,只要言之成理,都可以得分,对敢于质疑的学生,还给予一定的鼓励。
综上所述,应该是上海市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主流,是21世纪中学语文教学改革深入发展的基础。
当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上海的中学语文教学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重知识轻能力、重分析轻积累、重“标准答案”轻独立见解等现象。仍不同程度地存在于教学之中。于漪老师曾多次呼吁,“支离破碎”地分析课文的现象不能再继续下去了,要求广大教师发掘语文的魅力,要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
造成语文教学效益不高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首先,仍然是观念问题。尽管广大教师在道理上都明白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得到发展,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教师尚不能大胆地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还不断地重复学生早已了解了的知识,课堂教学中的“支离破碎”的分析,就是其中的典型做法。有些教师虽然也有改革的欲望,但是,对于改什么,怎么改,似乎还不甚了然。例如,有的教师变“满堂灌”为“满堂问”,就以为解决问题了。殊不知,一课堂提二三十个问题,其骨子里依然是“教师为中心”,更何况二三十个问题中本身就包含着许多无效信息;有的教师只追求表面教学气氛的热闹,而没有给学生以足够的自己读课文的时间,没有给学生自己静静思索的时间。
第二,语文教学的目标尚不够具体,缺乏针对性。一般地说,小学一二年级的目标相对具体一些(这些目标是否恰当,还可以再研究),而三年级以后,尤其是初中以后,目标越来越模糊,以至许多知识从小学讲到高中,既浪费了时间,又削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三,教学评价制度尚不够完善。虽然不少学校在评价的手段、方法、途径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也形成了一定的经验,但是,从总体上说,教学评价仍不完善,即使是考试,答案的唯一性仍占主导地位。当然,语文学习应该有一定的规范性,因为语言本身是有规律的。但是,文章本是作者创作的结果,而每个人因生活积累、思想认识的不同,对同一篇作品必然会有不同的理解,因此,在阅读中有些问题不应强求标准答案,而应给学生以大胆想象、大量质疑的余地,用唯一答案,有时必然会框住学生的思路,不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
以上三个方面的原因,当是中学语文教学效益老是难以提高的主要原因。因此,进入新世纪的中学语文教学,应当努力改变这一现状,从根本上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益和质量。
要改变这一现状,就要首先进一步转变观念,要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始终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要使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自己读、自己想、自己发现并大胆质疑。当然,这并不等于说不要教师的指导,恰恰相反,教师的指导作用只有在这样的过程中才能真正得到体现,因为只有当学生有了自己的感受,有了疑惑的时候,教师的指导才是“有的放矢”的,否则,很难说有真正的效果。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应当有意识地指导学生重积累,重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重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应当使学生的天赋得到充分的发展。每个学生都有学好语文的潜力。学生在进入学校之前就已经具备了基本能够适应生活的语言交流能力;进入学校之后,主要使他们的语言运用更为规范,并把口语的交流扩大到书面语言的交流。当然,每个学生的潜能又是不同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强求统一,要使每一位学生的潜能都能够发掘出来,这就需要在教学中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里所说的兴趣,不仅指使学生学得轻松一些,而且还指不断满足学生的期待心理,不断产生逾越障碍的愉悦,不断产生新的学习动机。语文教学要有最低目标,但是,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该有不同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学得”,也不要忽视“习得”。
我们还要重新审视中学语文教学的功能和性质,重新确定中学语文教学的基础知识。过去,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比较注重文字学、词汇学、修辞学、语法学、文章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这些知识对于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当然有一定的益处。但是,我们的学生今后不一定成为语言学家和文学家。有些知识,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未必能起什么作用,更何况,有些知识学生所记住的只不过是一些概念,因此,语言的知识体系与语文教学的知识体系应有所区别,使语言知识真正能够体现“有效、实用”的精神。阅读教学要如此,作文教学更应如此。过多的技巧、技法传授的现象,应该改变了。
我们还应当建立科学的语文教学评价的体系。首先要重新确定教学评价的手段、方法、途径,使教学评价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时,对教师、课堂教学等的评价也应当有科学的机制。
我们能否作这样的大胆构想:在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基本达标,也就是形成基础学力,在高中阶段侧重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与提高。如果能实现这样的构想,中学语文教学的效益问题也许可望有所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