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征文通知发布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语言文字 > 语言文字动态
"数码时代的失写症"来袭 汉字书写,从热爱开始
2013-10-10    新华网-人民日报

字体大小: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普及,在给汉字的拼写、传播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以“提笔忘字”、“写字不规范”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数码时代的失写症”。随着这种“病症”的逐步蔓延,如何让年轻一代更好地使用和传承汉字,便成为了当下重要的课题

  山东烟台永铭中学学生在书法老师的指导下学习“俭”字书写方法。 凤尾竹摄

  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汉字方寸之间的文化之深和艺术之美,已经因转化为键盘上敲击出的一个个字母和代码而失去了原有的神韵。

  我们看到,尽管教育部已于2011年、2013年分别印发了开展中小学书法教育的意见和纲要,要求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但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仍然不容乐观。

  唤起下一代对汉字书写的热情与喜爱,让有着6000余年历史、传承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汉字继续发扬光大,让每个人都能写出一笔好字,需要引起更多人的关注。

  我们还会热爱汉字书写吗

  在这个信息多元、新生事物不断涌现的时代,谈及热爱,似乎已是一个略显奢侈的词汇,但如果是热爱自己的母语、热爱本民族的汉字书写,却应该是一个再明确不过的命题。可是,就连这个命题,依然有着不少的论争。

  “一手潇洒飘逸的字,笔锋触碰在信笺上的沙沙声,空气中飘散的墨水芬芳,是民族书写的集体记忆。” 持赞同观点的人认为,在全世界的古老文明中,唯有汉字从它诞生之日起延续使用,至今没有中断。有着6000余年历史的汉字,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汉字的诞生,让中华民族的文化魂魄有所寄托与依归,有了汉字,才有了辉煌璀璨的唐诗宋词元曲汉文章,才有了汪洋恣肆、或奔放或内敛的书法艺术,才有了记载正朔交替、王朝变迁的百家史册,数千年文明得以薪火相传。热爱汉字、热爱汉语,就是热爱中华民族的文化与传统,这是每一个中国人,尤其是承载民族希望与未来的青年一代必须肩负的使命。

  而持反对观点的人则认为,尽管汉字有着构造巧思之美和韵律和谐之美,但因信息时代的潮流,已没有办法让年轻人喜爱。技术手段的变革与信息传播方式的改变,让信息的快速和便捷传递成为时代要求。当前,无论是资料的收集,文章的编辑、传阅,社交与通讯都通过电脑和手机来完成,键盘和代码输入自然而然地取代了传统的书写。既然数码时代的大趋势无法阻挡,汉字书写的没落也就成为无法改变的自然选择。

  尽管持两种观点的都大有人在,但绝大多数学者依然坚持,无论科学如何进步,无论电脑、网络技术如何取代人体功能,良好的书写习惯、熟练的书写技能以及起码的书法艺术欣赏能力,是现代中国人应有的基本文化素养。有专家指出,“汉字及其书法艺术作为一个文化系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是祖先智慧的结晶。”正如书法家刘炳森曾指出的,写字的意义超过写字本身,完全可以上升到对民族文化的感知、认知层面。放弃了汉字书写,或者失去了汉字,那就很可能彻底断绝与传统文化的联系。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2013文化脉动:汉字书写呼唤母语敬畏
· 汉字书写将纳入高校语文课
· 告别“提笔忘字”的尴尬 重拾“汉字之美”
· 如何拯救汉字书写?从基础教育入手最可行
· 汉字书写训练亟待加强 学生应利用暑期练书法
· 电脑时代遭遇文字传承难 学生书写水平集体下降
· 首届全国大中小学生规范汉字书写大赛在京落幕
· 汉字书写标准2010年出台 按写字规范度划级别
· 生活、语言,谁牵引谁 "中式英语",大行其道?
· 教育部调查显示6成教师认为学生书写水平下降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