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
推荐
距实现教育信息化 只有三步之遥 03-20 2015年教育信息化的七大态势 03-06
2014年度中国大陆高校网站国际... 03-04 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推进职业教育... 03-02
为推进IPv6的发展,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CNGI)专家委2011年6月8日举办《推进IPv6研讨会》,图为CNGI专家委员会邬贺铨院士。 文字速递: 大家早上好,我的报告是IPv6的抉择,先看一下跟IP地址有关的事件,互联网的诞生现在没有一个准确的时间,把1969年十月作为Internet诞生,不久IP这个词就出现了,经多一段时间最后IPv4主要是78年7月份定下来这个标准,目前所用的IPv4的标准是1981年9月RFC791规定的。这之后互联网的发展比较快,因此地址问题受到了关注,基本上有多管齐上来解决互联网地址的问题。首先用地址聚合,分92、93年形成了地址聚合的建议。同时在当时94年开始制定了IPv6,针对现在的IPv6地址结构是98年12月RFC2460上面规定的。在这个同时还研究了地址分配,形成了ICANN,这个同时还做了网络地址翻译,90年代开始针对网络第一翻译更大工作量应该说是在2008年以前。用这些办法来缓解跟IPv4地址不足,当然了以及网络地址翻译,也推迟了对IPv6的地址需求。地址问题依然成为大的问题,所以ITU原来没有接入IP地址,后来研究了怎么分配地址的问题,他认为他需要接入地址的分配。 今年2月3日IANA宣布IPv4地址耗尽,这是他当时发布的一个消息。随后实际上地址分配一直多年以来就会预测到这天的到来,这天终于到来了。同时IANA地址库,已经宣布分完了。 IP地址而言,各个国家和地区到现在为止由于没有新的地址了,他们所能拿到多少呢?在美国应该是最早的互联网应用国家,他已经分配地址45.46%,美国区域地址可能还有一点,还可能会挣扎一点中国已经没有地址分配了,中国所能拿到IPv4地址最多是9.83%,不到10%。如果从网民平均,美国每个网民平均能那到6.34个地址,中国的网民每个人能拿到0.722个地址,中国的网民数还在增加,美国的网民数增加的很少。中国的网民数能拿到的平均的地址还会再减少。又会考虑到人均,美国每个人是4.9个,中国每个人是0.248。中国人均拥有IPv4地址跟美国相差20倍,美国很多,不可能再拿出来给别人,这里面中国应该说属于最紧张的。 看这个图,中国互联网现在普及率已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差别不是太大。另外中国互联网的普及率增长是很高,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将来固定网的宽带化和无线网的宽带化会进一步发展。如果说IPv4地址枯竭在全球互联网发展上沉重深远影响,对中国而言不仅是长远影响而是十分紧迫压力。我国电信运营商所剩地址到年底也所剩无几,所以地址将成为互联网的最大限制因素。这个是路由器下面带了一堆,61.100.32.0/26,地址不够的时候,不能分配这么多地址给下面的主机,就有公用,就是私有地址,只器用一个IPv4地址,底下完全是私有。当然最多取决于每个主机,这个网络地址暂时环节地址不足,相当于早年打电话用小交换机一样。这样的话,你往外呼叫没有问题,PC当主机,主机发起IP化呼叫,可是反过来成为问题了,如果是普通电话网怎么打到IP电话上,找不到,他是私有地址。限制了很多东西,而且NAT有很多方式,用户所在地转换成私有的IPv4网,进入公众的IPv4网。还有私有的IPv4网进入私有的IPv4子网,通过电信级的网络地址翻译,再转到公众IP网。可以涉及到的办法以及转换的办法等等,网络地址翻译暂时是可以解决一时不足的问题,但是他带来一些问题。一种运行在私有IPv4地址主机可以共享单个全球公用IPv4地址。NAT支持浏览网页或者使用WEB邮件业务。但是私有地址无法被广播到互联网上,网上其他主机找不到这个地址,因为NAT无法接受从外部发起的通信,像Vo而IP,游戏,WEBCAMS,VPNs,还有网络聊天等等。在主机需要使用网络视频会议服务活P2P应用时,H.323等网络协议将IP地址嵌入到应用层,NAT的目的是改写地址,把IP包里头改到,就破坏了端到端的透明性。 另外跟NAT关联应用层网关不随着新的嗯用更新,NAT不知道每个协议是如何将IP地址嵌入到网络业务流中,因此这些应用无法通过NAT运行,除非新的应有是HTP/HTTPS上,不是新的协议上运行。显然,NAT妨碍了应有层的创新。由于改写,NAT破坏了注入DNSSEC依赖于IP地址值的安全机理。这种地址转换会带来业务应用上一些障碍。 IPv6的好处主要好处是地点有很大的空间,所以等级的有效选路方案,对每个ISP可以分配大的地址块而不是多个零散的具有不同前缀地址段,只占用路由表一条路由,避免路由表爆炸,降低了路由器处理时延,维持了IP包端到端透明性,支持IP层可跟踪性和DNSSEC等加密协议应用。还有一些好处别的好处,主要好处就是地址。 |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CERNET,京ICP备15006448号-16,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staff.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