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是切实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但教育经费供给、师资分布、教育管理水平、教育教学设施、生源分布等不平衡配置使我国的基础教育发展面临着严重失衡的危险,这与素质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教育均衡发展,并不是教育平均发展,也不是“削峰填谷”,而应该“扬峰填谷”,让强的更强,弱的渐强,在加快发展中求均衡,在均衡发展中求公平。
【来自专家的声音】教育均衡,首先要强化政府责任教育均衡发展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保障。要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就要强化政府责任,办好每一所学校,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积极发展。
【来自局长的声音】教育不均衡威胁素质教育实施经济与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是一致的,但起点不一样。经济落后地区的教育均衡发展,首先要保证学生有学上。在欠发达地区,好教师留不住,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较低。如果这些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得不到解决,素质教育就没有推进的现实基础。
【来自校长的声音】端正“五观”求均衡校长要在教育均衡发展的过程中有所作为,必须树立差异开发、和谐包容、资源共享、开放整合、动态平衡等教育发展理念。
【来自专家的声音】教育均衡,首先要强化政府责任 江苏省扬州市教科所所长 辜伟节
教育均衡发展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保障。要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就要强化政府责任,办好每一所学校,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积极发展。
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主要是指依法保障公民平等接受基础教育的权利和义务,通过调整资源配置而提供相对均等的教育机会和条件,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和科学有效的方法实现教育效果和成功机会的相对均衡。通俗地说,就是各地的基础教育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差不多,不存在明显的薄弱学校,大至全国范围内,小至一个区域内,在同一时期内的同龄孩子无论上哪所学校,接受的都是差不多质量的基础教育。在人们观念之中,改变一个人的思想和意识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进行教育培训,但如果通过行动来建立新的思想,将会使许多的事情容易得多,行动改变观念也许就是真理。在这个意义上,行动也许就是实现基础教育均衡化最有力的武器。
基础教育发展中的不均衡的原因有历史的、经济的、文化的,更有政策导向上的。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强调政府的责任。政府是提供教育公共产品、实现教育公平的“第一责任人”。政府在提供公共产品时,应把实现教育公平作为最重要的目标和理想,通过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努力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
政府要建立和完善国家对弱势群体特别是城乡贫困家庭子女、残疾儿童等就学的资助体系,促进教育均衡的实现。在投入导向上,教育资源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资源应向处于弱势的地区和人群倾斜,特别是向农村贫困地区和西部地区倾斜,向城乡贫困家庭子女倾斜,向残疾儿童倾斜,保证贫困地区、贫困家庭子女和残疾儿童基本的受教育权利。同时,政府还应建立体制性保障机制,在突出强调“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下,力求做到“四个统一”:统一规划学校的发展;统一管理教师队伍;统一发放教师工资;统一负责学校公用经费。
政府在教育均衡发展上的作为,终将体现在学校之间的均衡发展上。因为办好每一所学校是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它要求建立起有效协调校际教育均衡发展的机制,力求使学校之间的办学条件、师资、管理等方面都能够在一个较高水平上;要在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的前提下,允许有差异地发展,在发展中促进进一步的均衡发展。为此,可以着重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首先,注重师资培训,实施名师工程。一是注重教师全员培训,开展教学基本功、“过三关”、计算机、普通话、教育科研、心理健康等系列教师培训活动。二是开展教师合格学历和高学历进修,积极支持教师利用自学考试、函授等形式接受学历教育。三是实施名师工程,面向中青年教师,开展市、区级教坛新秀、教学新苗、教学能手的评选活动,促进中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其次,加强校际合作交流,协调学校均衡发展。由教育主管部门牵头,有计划、有目的地促成农村小学或相对薄弱学校与城镇小学、示范性学校友谊结对,通过互派教师听课、评课、举办论坛、交流信息等形式,互相学习,共同提高;中心校与完小教师定期轮岗教学,取长补短,加快完小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开展名师支教,使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艺术、教改信息等得到及时传播。
学校的均衡发展,最终还要落实在学生群体的均衡发展上,因为素质教育最终的目的是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积极、主动、和谐发展。因此,坚持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群体均衡发展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这就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构建素质教育评估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应始终坚持以素质教育为目标,对小学生实行品行星级评价、学业成绩等级评价、个性特长提示评价,规定具体的操作办法,并实行学生素质报告单制度;对初中生实行素质特长和技能测试,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充分利用社会各种教育资源,建立了多个区、校级德育基地和各类素质教育综合实践活动基地,为学校组织开展德育、科技、艺术、文化、体育等课外实践活动创造良好条件,为中小学生自主发展和个性才能展示提供广阔空间。
关爱弱势群体,体现教育公平。切实保障弱势群体平等受教育的权利是教育工作者的共同愿望和追求。为此,可以进行以下四种尝试:一是采取“扶困基金”、“扶贫结对”等措施,对家庭贫困的学生减免书费、杂费,补助生活费,让他们安心学习,健康成长。二是建立“三残儿童少年跟班就读”制度,千方百计创造条件,让他们进得来,留得住,学业有长进。三是关爱每一个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耐心帮助,重点辅导,鼓励他们不断进步。四是解决流动人口子女到当地公办学校就读,在收费上适当给予照顾。对外来民工子弟集中的地方,积极开办民工子弟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创新教师成长模式,实现学生均衡发展。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一旦落实到学生层面,就要求广大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积极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发挥自身潜能,实现全面发展。要以教师专业发展为契机和手段,通过行动研究建立起全新的教育教学模式,全面促进学生层面均衡发展的实现。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