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主办的教育部直属高校教学工作会议于 10月 15-17日在合肥工业大学召开。这是在新世纪召开的首次直属高校教学工作会议,也是教育部直属高校教务处长的一次峰会。来自71所直属高校的90余名校领导和教务处长参加了会议,16位直属高校教务处处长以及高教司有关职能处的负责人在会上作了专题报告。代表们共聚一堂,就如何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1] 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和加强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工作这两个主题进行了广泛交流与深入研讨。
认清新形势,正视新问题
世纪开元,我国的高等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更加严峻的挑战。首先,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已成为新世纪的新课题。这不仅是加人WTO的迫切需要,更是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迫切需要,高等学校要有更大责任感和紧迫感。提高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包括两方面,一是高等学校自身是否有国际竞争力,其总体实力能否被国际社会认可;二是所培养的人才是否有国际竞争力,培养出来后是否能很快融入国际社会,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
其次,我国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对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经济的新起飞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对高校培养人才的数量与质量、层次与规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的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要作相应调整。特别是扩招后必须更加关注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在高等教育实现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移的过渡时期,数量上的扩张带来的质量上的变化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同时,高等教育的发展还要面对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要求高等教育必须均衡发展。
应该说,近年来,我国高校特别是直属高校的教学改革取得了较大成绩,如:各级领导和广大教师对教学工作中心地位的认识日益增强,质量意识明显提高;随着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政府和学校对教学经费的投入加大,教学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师资培养与引进工作得到加强,教师的工作、生活条件也获得明显改善;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被广泛运用,网络教育获得快速发展,等等。同时,代表们也认为当前高校教学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必须以积极的心态面对。
一是教育教学经费投入不足。国家和地方政府对高教投入的总量虽逐年有所增加,但其增长幅度远远滞后于扩招的速度,生均教育经费实际是在下降。高校对教学的投入也明显不足,收取学费用于教学的比例偏低。由于经费投入不到位,带来了办学条件的普遍困难和个别学校教学质量的隐忧。
二是领导精力抓教学不够到位。一些高校的党政一把手不能把精力投入到教学工作上,很少安排专门时间研究学校的教学工作,定期的听课制度和日常的教学监督不能保证,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也就很难落实。还有一些高校的教务管理工作者和相关职能部门的领导的精力投入相对不足,把自己当作教学管理岗位上的匆匆过客,心不到位,情不到位,工作不到位,浮躁心态有所孳生。
三是“教授不教,讲师不讲”的现象有待改变。在教育部直属高校中,有1/3的教授、1/5的副教授不给本科生上课。一些教授讲课水平不高,被戏称为“三板”教授,即上课时抬头望天花板、回头看黑板、低头看地板,就是不敢看学生。部分青年教师对教学任务不投入,缺乏责任心和敬业精神,师德建设亟待加强。教材与教学内容陈旧落后问题也较严重。
四是学科专业结构不合理。扩招以来,高校本科专业点总量增长迅速,从1998年的8800多个增加到现在的13344个,三年内增长了50%多。但在专业建设方面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如专业设置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因人设庙、保庙的现象比较严重,一些已老化的专业仍在拼命扩招,以致于在医学、法学、机械等本科专业出现了上千人的“巨无霸”专业,加剧了人才供求矛盾,也给教学组织和管理带来困难。一些高校不顾自身办学条件,看到什么专业热门就上什么专业,以致出现了将思政专业改为旅游专业、将炸药专业改成医药专业的怪现象。某高校的计算机专业只有12名教师,而学生数却超过了1000人,师生比高达1:83,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学科之间、专业之间、专业与学科之间壁垒森严、相互分割,新兴、交叉学科生长的制度和机制尚未形成。面向经济建设和就业市场需要的高新技术类、技术应用类、应用文科类专业没有得到充分发展,造成人才积压与人才紧缺并存的结构性矛盾,“顶天立地”的精英型人才和面向主战场的技术应用性人才严重匮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