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征文通知发布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高等教育 > 高教研究 > 教学研究
大学课程的理想
2002-11-26    清华大学 程钢 徐葆耕

字体大小:

  从现象上看,大学表现为庞大的课程堆积。大学的课程数量惊人,世界上著名的大型综合性大学,一年的课程总量可以超过7000门。我国学科较为齐全的综合性大学,一年的课程总量也有2000门。除了数量庞大以外,另一个特点是内容艰深。其中有不少课程,只有少数教师对它们有较深的了解,课程与课程之间的沟通存在着较大的困难。

  一方面,大学的课程之间难以沟通,另一方面,大学发展的内在规律又要求课程之间的相互沟通。从教师方面看,学校不应当成为系科专业的“独联体”,而应成为学术共同体。在本文中,我们试图提出大学课程内在构成的一个新观点,它关注的是大学课程之间的相互沟通,而不研究如何编制教学大纲,制定教学计划等问题,它的重心在于提供一种公共的参考系,一种共同讨论框架,促进课程之间的沟通。
这篇文章谈三个问题。(1)课程的风格;(2)“经-论-律”:理想课程的内在构成;(3)课程的理想:如何在课程的内在构成之中统一知识与德性。下面我们对这些问题略予论述。

  一、课程的风格

  课程是融知识、情感、意志、社会习俗诸因素为一体的事物,可以称之为“热的知识”。从“热知识”的角度看,课程不是纯粹的知识。这意味着,我们必须引入纯粹知识以外的范畴来看待课程。我们这里引入“风格”范畴,以表达课程之作为“热知识”的特征。

  我们关注的不是课程的“内容”,而是课程的风格。“风格”一词,通常见诸文学批评领域。王朝闻主编的《美学概论》说:“艺术风格作为一种表现形态,有如人的风度一样,它是艺术作品的整体上所呈现出来的代表性特点,是由独特的内容与形式相统一、艺术家的主观方面的特点和题材的客观特征相统一所造成的一种难于说明却不难感觉的独特面貌。”(第281页)风格好比“风度”,是“一种难于说明却不难感觉的独特面貌”。对没有亲身选过某门课程的人说,这门课程最先呈现给他的,不是其中的内容,而是课程的风格。没有风格的课程不是好的课程。每一门课程之中都有教师这个人,当教师的人格与知识合为一体之后,风格就形成了。

  判断风格的能力是一种判断力,它有如一个人绘画技巧不强,却能够判断一幅画的好坏。一位够品位的欣赏者,他还会了解一幅画的历史背景、这幅画的收藏史、其他业余爱好者的反映、历史上对这幅画的评论与评价。在某种意义上,真正能够欣赏一幅画的人,往往是绘画收藏家。够品位的收藏家,对于一幅画能否传世具有更大的影响力。有品位的收藏家,有能力批判性地审查社会的欣赏趣味,前瞻性地引导社会的趣味。事实上,我们多数人对于绘画价值的认识,在相当程度上受到了收藏家们很大的影响。多数画家在成长过程中,都参观过有水平的画展,或是看过收藏家的藏品,这些藏品对于培养画家的爱好,形成画家自己的风格,是极为重要的。如果大学的教学管理者中,有比较多的人成
为课程风格的鉴赏者,而且是有品位的鉴赏者,可以断言,这所大学的课程品位(也就是风格的品位)必然得到提高,从而为提高整所大学的文化品位奠定坚实的基础。

  这种判断能力大体上有如下几个特点:

  其一,它要求课程的鉴赏者对于课程有科普意义上的知识。这些知识决不足以使得鉴赏者有资格对课程所属的学术体系评头品足,但可以使他能够对一门课程形成风格上的印象。

  其二,这种判断能力的形成,有助于我们对于课程的风格进行反思,但它并不提供一种直接的操作性的方法论。课程风格的鉴赏并不能直接得出改进课程教学的结论,正如绘画收藏家不能够直接指导画家提高绘画水平一样。对于开课教师来说,他并不需要简单的教学方法上的指导。他需要的是课程风格的品评、他人风格的启迪。

  其三,课程鉴赏需要很多课程史知识的准备。对大学来说,更重要的是课程史。每个大学都有自己的课程演化的历史,都有很多教学上很有心得的教师,都有师生互动使得“冷知识”转化成“热知识”的有意义的故事。一位大学教学的管理者,应当是所在大学课程发展史的知晓者。他能从课程的发展史,以及课程与所在大学文化环境的互动史之中,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参考借鉴。课程史的基础是课程的风格。如果不以风格为基础,将课程史转化成为课表演变史,或将课程转变为“冷知识”的演变史,将会削弱人们对于课程发展史的感受力,丧失课程作为“热知识”而拥具的魅力。

  二、经、论、律:课程风格三要素

  从课程的风格范畴出发,我们试图从更为具体的角度,参考本土的文化资源,切入课程的内在结构。在本文中,我们参考了佛典目录学的知识。

  我们尝试提出“理想的大学课程”的概念:任何一门理想的课程都是由经、论、律三个环节组成的。这一说法借自佛学的目录分类法,我们赋予了新的涵义。

  在佛学目录学中,经是佛祖的经典;论是后人发挥佛祖学说,系统展开之后的理论;律专门讨论宗教的清规戒律。用现代的语言讲,经是经典,论是理论,律是实用技术。借用这一说法的主要优点在于,除了理论(论)、技术(律)以外,它为经典(经)留下了地盘,这是现代社会科学体系之中不太重视、但却是人文教育的基础环节。

  理论(论)与技术(律),是人们比较熟悉的范畴。举凡理论性较强的课程环节,都与论有关;凡是技巧性较强的课程环节,都与律有关。唯有“经”的范畴,需要作比较多的解释。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用新的质量观引导和深化高教改革
· 贯彻《意见》增强提高教学质量的紧迫感责任感
· 全球一体化背景下我国高校学分互换探究
· 中国高教发展基本形势与若干政策
· 吴启迪阐释高教发展战略
· 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阐释高教发展战略
· 素质教育与大学教学改革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