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征文通知发布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高等教育 > 高教研究 > 教学研究
全球一体化背景下我国高校学分互换探究
2002-04-26    李联明(南京大学高教硕士学位班)

字体大小:

  摘 要:文章以学分互换为视点,对照国内外高校现状进行阐述后提出了具有前瞻性的观点,即在我国入世的新形势下,高校相互之间的藩篱必须打破,构建一个现代化的学分互换体系已势在必行。

  关键词:学分互换、 东道学校、身体流动、指标体系

  所谓高校学分互换,是指学生除了学习原来学校课程之外,还可以学习其它院校(东道学校)的相关课程,所修得学分可以转换作本校学分,同时本校学分也为其它院校所承认。学分的顺利互换可使学生在校与校之间的“身体流动”(即转学)成为可能。

  一、 国内高校学分互换现状

  长期以来,我国绝大部分的高校与高校之间基本上处于自然的隔绝和封闭状态,相互各自画地为牢,艰于沟通。有时即使存在合作,也非常有限。对于彼此的了解也基本上停留在表层面。只是在近几年来,才出现了一些新的现象,在诸如教学等领域产生了一些合作趋势。其主要表现为在相邻的学校间或“大学城”内开展合作,以实现资源优势互补。如下表所示:

序号

地点

合 作

形 式

目前组成学校

教学合作内容

1

北京

教学共同体

北师、北林、北语、北航、北邮等17所高校

教务联席会议领导下实行

互相选课,互认学分

2

天津

开放选课

南开大学、天津大学

选修课开放,任意选修,互认学分,教师互动;联合举办研究院①

3

南京

南京仙林大学城

南师大、南京经济学院、南中医大、南邮等

学分互认、课程互听、教师互聘

4

上海

校际协议

复旦大学、上海交大、同济大学等

互选课程,学分互认,符合要求可转学

5

杭州

5座大学城

杭州大学、浙江中医学院、浙江工程学院、等高校37所

资源共享,已有5万以上师生享受图书馆跨校阅览待遇;②已入驻下沙高教园区的各高校开出14门选修课,供各校学生选修、学分互认

  以上合作大都局限于某个地域,其它相距较远的高校间教学内容或课程设置等的交流,往往是通过签定合作办学意向书的形式来进行。例如,南医大与南师大携手培养高级医学人才。根据协议,南师大生命科学院每年为南医大录取的七年制学生提供一年级开设的大学通修课程、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教学。在此期间,南京医科大学学生享有与南师大学生选修各类课程的同等机会。再如,在西部开发过程中,上海财大与新疆财院、贵州财院、兰州商院和云南财院等4所院校签定合作办学意向书;厦大与宁夏回族自治区多所高等院校达成多项合作协议。

  除了上述两种形式有限的学分互认之外,高校相互之间基本上还是“老死不相往来”。西安外事学院董事长兼院长黄藤认为我国高校“各校之间的学分互认基本上无法进行,学校之间学分不能沟通。”这一点,从规格迥异的学分制教学管理上也可见一斑。有的高校实行学年制,有的是学年学分制、有的正朝完全学分制过度;从学分设置看,有的把17课时定为1学分,有的把16学时或15课时定为1学分。清华大学规定学生每学期至少需修15学分,最多不可超过30学分,而北京大学最少为12学分,最多为25学分。类似千差万别的规格和要求由于缺乏整合和通达,使得高校各自为阵,既导致教学水平产生差距,又容易助长“校本位”思想,在校与校之间划出了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

  其直接后果之一是我国高校间的学生流动成为“一潭死水”。例如,《清华大学本科学分制学籍管理暂行条例》第5条规定:“本校一般不接收转学生。个别具有正当理由要求转入本校的学生,经我校审查合格后进行转学考试。”这里,首先是“一般不接受”,其次是“进行转学考试”。有了这两条,即使是非常优秀的学生要想从外校转入清华其可行性也成为“蜀道难”;而后者恰恰体现了对转入生原先所在高校教学质量的“信任危机”或“质量歧视”。再如,广东外贸大学也规定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不予考虑转专业、转学: (1)由专科转入本科者;(2)由一般院校转入重点院校者;(3)师范专业转入非师范专业者。以上两例情况还算好,更多的高校对于转学干脆就避而不谈。

  其后果之二是国内外高校相互之间实质性的教学合作难以有效地全面展开。虽然也有不少大学对外界的交往频繁,例如,南开大学与美、日、英、法、德、俄等国家的一百多所大学和国际学术机构建立了合作与交流关系。但相对于我国2000所左右的高校而言,这些只能算是“风景一边独好”。

  其后果之三是国际间学生流动呈现出盲目性。盲目性是指由于对本国与东道国学校在课程设置、学分等值等方面的可比性不甚了解,留学生有可能仅仅流向某几所重点高校。例如,在对外汉语教学方面,国外留学生主要集中在北大、北语、复旦等少数高校,而对一些语言教学实力较强的师范类高校,流学生却无人问津。

  以内涵发展为主、强调学校内部的发展是计划经济的产物,但这种格局若不改变就足以使我国高校在“教育一体化”的滚滚浪潮中裹足不前和无所适从。实践表明,惟有那些知己知彼、视野开阔、定位准确的高校才能在这场全球竞争中争取到“狮子”那份儿“蛋糕”。封闭与低质的教育是无法在竞争中取胜的。我国高校所面临的形势是严峻的,对于社会和国家所承担的责任可谓任重而道远。

  二、 国外高校学分互换现状

  当我们首先把目光瞄向欧洲时,那里的学分互换市场早已是车水马龙、川流不息了。这种反差很容易让人浮想联翩,18世纪当欧洲工业革命正如火如荼的时候,中华大地还在静静的梦香之中。反差之大,催人深思。学分之间容易流通的世界级典范当首推“欧洲学分转换系统”,它不仅打破了校与校之间的藩篱,更消除了国与国之间的障碍,其运行景象可谓“盛况空前”。

  “欧洲学分转换系统”译自英文名字European Credit Transfer System,缩写形式为ECTS,最早可追溯到1953年在巴黎召开的“关于进入别国大学学习时文凭等值的欧洲大会”。大会制定并通过了依照派出国家大学颁发的证书,接受(东道)国家大学可以根据合约吸纳学生入学的原则。参与国家有32个:奥地利、比利时、波塞哥维那、克罗地亚、塞莆路斯、捷克、丹麦、法国、芬兰、德国、英国、北爱尔兰、希腊、冰岛、爱尔兰、以色列、意大利、列支敦士登、卢森堡、马其顿、马耳他、荷兰、新西兰、挪威、波兰、葡萄牙、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西班牙、瑞典、瑞士、土尔其。

  “欧洲学分转换系统”隶属于欧洲委员会,创立于1988-1995年间,后纳入高等教育“伊拉斯莫”计划。它通过采取灵活的学分制度来确保学分的可转让性和累积性,在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的基础上,创立一种简化的、易读的、可比较的学位系统。从1987-1988学年截止到1999-2000学年近10年左右的时间里,大约有75万的大学生参加了“伊拉斯莫”国外学习计划,涉及到的高等教育机构有1800所。正在准备或考虑引入ECTS的国家又有即阿尔巴尼亚、波塞—哥维纳、克罗地亚、捷克、罗马尼亚、南斯拉夫等6个。其规模之大,令人叹为观止。

  “把学生带到欧洲,把欧洲带给学生”是其主要精神。“系统”通过更新“信息包裹”,记录学生出国学习前后的成绩、课程、学位申请、学校管理程序、教学日历、评估模式等相关事宜。一目了然课程和成绩,使学生在国外进一步学习很容易。学校负责为学生准备和交换记录副本,复印件由学生保管,在原学校和东道学校之间进行交换。学习结束后,学生也可选择留留下来继续攻读学位或再转校,由校方决定证书获取和转换注册的条件。

  为了确保“系统”的推广,1997年在里斯本召开的“关于欧洲高等教育资格承认的大会”规定:“除非接受国家发现差别太大,否则即使存在差异也应予以承认。” 本着确保“系统”有效运作和质量保证,1997年9月--1998年1月间,委员会开办了48个讲习班。1998年初,一个网络式的“服务专线”开通。条款规定,系统内学校需接受专家的视察,以确保系统运行和发展的协调性。

  如果说欧洲的学分转换与学生流动是轰轰烈烈的话,那么其他发达国家类似活动的开展也正如火如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于1998年10月5日—9日召开了世界高等教育会议,发表的《二十一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称:“开展双边和多边合作计划的会员国,应进一步促进国际学术交流,实现未来全球知识社会的大团结,包括通过大力支持六个政府间委员会的联合工作计划(1999—2005年)和制定学分转换制度。”

  北美自由贸易区(含美、加、墨三国)l994年以来,先后五次举行高层次会议,通过了校际学分转换协议。③在美国国内, 学生转学是非常普遍的。学分可以自由转入和转出,包括从社区学院先学 1-2 年, 然后转入四年制大学拿学士学位。麻省理工学院明确规定:“学生在国外高校成功获取的正规课程学分可纳入MIT学位课程总学分。”当然,转学之前的学科内容需与新学校相关课程相类似,否则新学校就无法保证先前学分全部被采认。正缘如此,一般美国大学部要124个学分就能拿到学士学位。但外国转入生,到毕业时可能已累计150以上,而且比原来预计的修业年限也更久。学校会向转入生提供一份评估报告,包括已有的学分情况和争取到学位还将完成的内容。这些资料可使学生了解完成学位所需要的时间。④不少企业与普通高等院校联合开办“企业大学”,成绩可转换成大学课程学分,与大学之间的学分转换相同。内容达研究生水平的课程,也可以转换成硕士学分。⑤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用新的质量观引导和深化高教改革
· 贯彻《意见》增强提高教学质量的紧迫感责任感
· 江苏高校学分制收费有新规
· 中国高教发展基本形势与若干政策
· 素质教育与大学教学改革
· 吴启迪阐释高教发展战略
· 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阐释高教发展战略
· 大学课程的理想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