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征文通知发布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高等教育 > 高教研究 > 教学研究
素质教育与大学教学改革
2003-05-16    湖南大学 孙宗禹

字体大小:

  一、素质教育与教学过程的融合是大学教学改革的关键

  尽管高校的教学改革已进行了多年,但从总体上看,目前大学的教学过程并没有真正摆脱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按照素质教育的思想,教育的目的是全面提高人的素质,要通过学校的各种教育,把对学生而言是外在的知识和感受内化为学生个人内在的、稳定的个性心理品质,从而为学生一生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在大学的教学过程中,传授必要的知识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很强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健全的人格。而目前大学中,无论是培养模式还是教学过程、课堂教学还是实践教学,都还没有真正体现这一精神。因此,对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形成的教学过程来一番彻底的改造,真正做到素质教育与大学教学过程的融合是推进高校教学改革的关键。多年实践表明,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首先是观念上真正、彻底的转变不容易,要在行动上实施就更不容易了。同时,我们的教师本身就是由传统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多年教学工作养成的教学方式与方法要改也难,加上还有环境、条件、氛围、政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与制约。这也就是教学改革搞了多年而成效并不理想的主要原因。小范围、局部的改革和试点经过艰苦努力能见成效,要大面积推广实施,坚持下去,在全局上形成气候就比较艰难了。

  二、构建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是“融合”的基础

  1.加强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是对长期以来我国过分专业化的高等教育导致人的片面发展的一种矫正。通识教育课程包括了比较广泛的人文、自然科学、体育和工具技能性课程(外语、计算机等),基本上涵盖了大学中主要的公共课程和基础课。通常,人们把“基础”理解为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今天看来,这是从知识传授的角度提出来的带有一定片面性的看法。从素质教育的角度看,“基础”还应包括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此外,通识教育课程涉及的应该是基础性、综合性、有效性以及可迁移性都比较强的知识。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具备对今后快速变化社会的适应能力。近几年来,各校增加了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文化素养方面的课程,很有必要。但是,一个人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个性心理品质以及正确对待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等体现人文精神的培育,更要靠环境和氛围的熏陶,靠把人文精神的培养渗透到所有课程和实践环节的教学中去,这也是通识教育的重要内容。此外,从终身教育的观点看,当今大学教育在人一生中的“基础性”更为明显,加强通识教育、加强基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2.注重学科交叉

  学科交叉是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特征。从学科的整体发展与综合化出发,合理构建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整合、重组课程无疑是构建培养方案时需要遵循的重要原则。要给学生整体性的知识,注重其他学科知识对本学科的影响及在本学科领域中的应用,更要在精选知识、交叉融合上下功夫,搞好整体优化。切忌将新知识机械地叠加或简单地照搬相关专业的课程。此外,要让学生了解本学科的前沿技术与发展动向,拓宽学生的视野。

  3.重构实践教学体系

  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为实践是创新的基础。应该彻底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下实践教学处于从属地位的状况。构建科学合理培养方案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必须为学生构筑一个合理的实践能力体系,并从整体上策划每个实践教学环节。这种实践教学体系是与理论教学平行而又相互协调、相辅相成的。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综合性、设计性、创造性比较强的实践环境,让每个大学生在4年中能经过多个这种实践环节的培养和训练,这不仅能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技能与实践能力,而且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大有好处。

  4.正确把握培养方案中学生学习的量与度,为学生自主学习、发展个性留有足够的余地

  近几年,培养方案中4年理论课的总学时一减再减,从原来的3000多降到目前多数院校的2400左右,确实花了一番功夫,反映了教育思想观念转变和教学改革的成效。但教师普遍觉得内容与学时的矛盾很大;可现实情况是学生的时间又被占得比较满,自主学习的空间往往所剩无几。制订培养方案时对知识点考虑太多是矛盾的主要原因。老的课程经过精简、压缩、整合,腾出了一些时间,但新的内容太多,课程排得满满的,学生哪有余力去学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参加自己爱好的活动或发展自己的特长呢?解决问题的出路是不仅在总体上、而且每一门课程都要作进一步的精选、整合和精简,新的内容是学不完的,关键是要善于从“广而博”中选择、重构“少而精”的教学内容,着重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我认为,只要安排得当,总学时还可以再降下来。当然,照目前的情况,留出了一定的时间,一部分学生未必能很好地去学习与利用,还得在学风建设上下功夫。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大学课程的理想
· 用新的质量观引导和深化高教改革
· 贯彻《意见》增强提高教学质量的紧迫感责任感
· 中国高教发展基本形势与若干政策
· 吴启迪阐释高教发展战略
· 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阐释高教发展战略
· 全球一体化背景下我国高校学分互换探究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