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西宁3月29日电(朱建军陈新雷)前不久,西宁市发生了一起中学生自杀事件,事发后孩子的父母捶胸顿足后悔家庭缺乏彼此间的沟通和交流。记者采访时,家长说他整天忙于开出租车,每晚回到家时孩子已睡觉,早上等他起床孩子已出门。家长太忙、太累根本没有时间和心思与孩子聊聊天,谈谈心。而孩子周末放假除了去趟图书馆,其余时间就把自己关在小房里足不出户,孩子少言寡语的内向性格并未引起家长警觉。这位只有十几岁的孩子不堪学习重负走上绝路后,家长还不了解自己孩子真正的内心世界。
从事多年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的青海师大教育系副教授赵慧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青少年的情感沙漠应该引起社会关注。情感需求是人的天性,如果社会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满足不了他们渴望理解、支持和交流的需要,当他们觉得无处倾诉时就会出现情感沙漠,继而导致孤独、抑郁症。”
赵慧莉老师说,“现在越来越多的成人只关心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只在乎孩子成绩是否提高了,并为此可以不惜血本满足孩子生活中的各种需求,却往往忽略了孩子最重要的一种情感需求。”她说,如今的独生子女学习压力越来越大,生活空间越来越小,而家庭和学校关注更多的是他们的学习和生活问题,无暇顾及青少年的情感需求,久而久之孩子们觉得与成人无话可说,于是许多孩子就沉浸在电脑前,在“人机交流”中寻找鼓励、成功、喜悦,寻找情感的慰藉。
据了解,教育部已要求各中小学设立心理辅导室,但目前实际操作仍不完善,许多学校还没有相关科目,而设立了心理课的学校因为教师素质、水平、能力等条件所限,只是做些简单的心理测试。
赵慧莉副教授说,为防止青少年出现情感沙漠,家长和老师应该养成听孩子说话的习惯,当孩子张口诉说他的开心与烦恼时,千万不要训斥他们过于唠叨,每天无论多忙,家长都应该留点时间和孩子在一起,注意观察孩子的情绪有什么变化,询问他们有关学校里的事,也让孩子参与到力所能及的家庭事务中来。有时一个微笑,一个充满鼓励的眼神,就能激发孩子的无限生机和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