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10月10日电
一年一度的的北京大学年度考核与岗位聘任正在进行之中。今天,该校人事部部长周岳明透露,据初步统计,今年全校有20多名教授在受聘时被“降级”,与此同时,近百名教师在岗位职务上被“高聘”。
周本身并不赞成“降级”这种通俗的说法。在他看来,降级是过去传统的人事制度的说法,按照新的管理体制而言,这叫岗位调整。
1999年9月,为了完善人事管理制度,以“淡化身份、竞争上岗、择优聘用、能上能下”为核心的“九级岗位聘任制”在北大实行。
所谓“九级岗位聘任制”,是指将所有岗位分为A、B、C三类,共九级。A类岗位为校级关键岗,B类为院系重点岗,C类为基础岗。9级岗位的全年津贴依次为5万元至3000元不等(不含基本工资等)。第1级和第9级的津贴相差近17倍。
实施“九级岗位聘任制”以来,每年学校都有一批教师“高职低就”或是“低职高就”。以今年为例,20多名教授在受聘时被“降级”。
周部长解释,出现教授被“降级”的有三种情况:一是受聘者没有完成指定任务或是没有能力完成;二是由于任务变动,受聘者完成原有任务,却没有申请到新一轮任务,或是本单位的工作任务有变动,这不属于个人原因;三是由于体制内的竞争,在有限的额度下,尽管受聘者的任务完成得也不错,但新人的表现更出色。
有的降级是老同志主动提出的。周部长说,每年都有两三个被降级的是学院的管理干部。
为了保证此项制度实施的规范与严格,学校从一开始就专门成立申诉受理调查委员会,一旦接到投诉,立刻调查清楚。
第一年,委员会接到100多起投诉,其中不乏“能上不能下”观念的影响,当时委员会的工作多以说服为主。以后接到的投诉逐年递减,从40多起减到20多起,今年预计只有10至20起。“这说明制度越来越规范。”周部长认为。
这种竞争给学校带来了巨大的活力。“学校教师队伍和学科建设变化明显,尤其是中青年教师积极性极大提高。”周部长说。北大的实验室常常灯火通明,有一批年轻教师经常在此加班加点,以至于有的院系从教师身体健康角度考虑,不得不限制夜里12点熄灯。
自从1999年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率先试行这一制度以来,如今大多数高校,尤其是教育部下属的高校基本都已采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