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9月,当内蒙古乌兰察布盟集宁市一中的同学们正忙于新学期的功课时,发现他们熟悉的班主任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副班主任,几位任课老师也换了人。原来,这几位老师已经从集宁一中集体“跳槽”,到外边自己办学去了。时隔不久,2002年初,又有几位老师陆续离开。对于一所有着良好声誉的重点高中,一下子走了十名教师,闹得沸沸扬扬,一时间众说纷纭。
“人才流动是正常现象”
集宁一中是当地一所名气很大的重点高中,建于1954年,一直保持着非常高的升学率,截止到目前,已向各类高校输送了8400多名合格毕业生,遍布五湖四海,对乌盟基础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发挥了很重要的“龙头”作用。
然而,从1994年开始,该校开始频频更换领导,时间最长的一任才当了两年,往往是刚坐热凳子人就走了。其间历经几次领导班子沉浮,任免了不少人的职务。2000年,李一飞校长上任,给集宁一中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早在1995年,地区领导就曾经开会通过决议,要求集宁一中实行“非义务教育产业化”,这个决议直到2000年才得以彻底实施。李校长走马上任后,更换了学校的部分领导,并建立分校。由于学校的许多改革措施都需要大量资金,集宁地方财政几乎无力承担,学校就通过“以生建校”的方法来筹集资金,大力扩招。这样,在校生从1997年的不到2000人增加到2002年的6300多人,党费从1997年的2000元左右涨到2002年的6000元左右。学校有了资金来源,新校区的大楼拔地而起,教师们的待遇也明显有了提高。
可就在2001年9月份,有5名教师不辞而别到外面办学去了,而其中有几位是公认的好老师,紧接着到了2002年初,又有5名老师加入到了个人办学的队伍之中。
“这几个老师早就开始商量着自己办学了,”一位总在集宁一中门口拉活的出租车司机对记者说,“这其中,有钱的原因,有自己事业的原因,有和领导关系不好的原因……”记者就此事采访李校长时,李校长说:“改革要冲破许多旧的观念,这中间必然会有许多问题。再说,人才的流动也是正常现象,一中的扩招,不也从全国各地聘请了不少老师吗?这中间也有老师们自己想干事业的原因,当然主要的,我想还是为了钱。”
老师负担加重,学生听后伤心
一下子走了十个老师,其中有一些还是很不错的教学能手,究竟给学校带来了多少困难,学校又是怎样克服的呢?对于这个问题,李校长说:“基本上没什么影响,本校原来的老师加上外聘的老师都很努力地承担了教学任务,学生们受的影响也很小,很快就恢复了正常状态,今年高考升学率达到了82%,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几位在学校任教多年的老师告诉记者:“已经离开的十个老师中有三四个是骨干,其余的也是中等教师。其实一中的工资待遇并不低,骨干教师一个月有三千元左右的收入。他们走,大部分原因可能不是为了钱吧。”
“至于他们走后造成的影响,”其中一位老师停顿了一下,说,“我们明显感觉到工作负担加重了。他们的离职正好是新学期的开始,而且他们水平都不错。我作为骨干教师挑起他们的担子,仍感觉到不小的压力,休息的时间也减少了,可是一想到孩子们和教学进度,也顾不上那么多了。”
当记者问及他们是否也想过离职时,其中一位老师告诉记者:“他们也来请过,但我比较保守,再说在这儿教了这么多年,有那么多学生,不是说放就能放下的,而且学校现在很不错,待遇好,又安稳。”
那十位离职老师曾教过的学生正在读高三,对于老师的突然离去,他们没什么准备,换了新老师和新班主任,“适应一段时间后,马上又恢复正常了,已经高三了,得抓紧时间学习。”对于老师半途中扔下他们不管,学生们还是有意见的,“马上就进入高三了,他们说走就走,连点感情也没有,我们当然很伤心。”
“他们其实也挺辛苦”
放弃安稳的环境和优厚的待遇,毅然选择自主办学的十位教师目前又是怎样的境况呢?
据了解,那十位教师自筹资金,在离集宁市150多公里的呼和浩特租了一所中学的几个教室成立了××学校,十个人都是股东,而且好多家长为了追逐好老师,也从集宁一中把孩子转到了该校。
“他们一共就十个人,要教三个年级,还要保证升学率,实际上是很累的。而且这十个人都是主讲教师,缺一不可。”一位老师说,“今年暑假回来,有的老师已经要撤股不干;有几个学生也转回一中来了。”而且,这所学校没有参加高考报名的资格,需要给学生从别的学校报名。
“自主办学哪有那么容易?”李校长如此评价,“好学校不是靠几个好老师吹出来的,需要真正的积累和优秀的管理。如果有一天其中的一些老师还想回来,我想出于教学考虑学校还是会接纳的,但可能性不太大。”
在谈到这些老师走时没有办理正式离职手续,也没有正式和校方打过招呼时,李校长显得十分生气,“而且,他们在宣扬自己的教学水平时,使用了‘集宁一中’的牌子,为了拉生源,找财源,他们打出虚假广告。这样做,与人民教师的称号是极不相称的。跟着这样的老师,学生还有什么安全感可言!”
通过一段时间的调查,记者渐渐得知,这十名教师突然离职出走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为了有较高的收入;二是不满足一中的现状,想趁年轻干干属于自己的事业;三是在领导更替中没有得到重用。不管怎样,他们选择了离职办学这条路,无疑是很艰辛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