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性笔记的不足
博赞想到,要研究如何高效思考,就得首先去研究那些天才式的人物(被博赞称为“杰出大脑”)是如何思考的。可思维毕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要想研究“杰出大脑”的思考方式可没那么容易。于是博赞转向研究记录人类思考的人造物(Artifact)——笔记。他大量收集普通人的笔记和“杰出大脑”的笔记,并对它们进行了详细的对比。
博赞(1999)惊讶地发现,在全球各地,不管什么语言或者国家的学校或职业当中,95%的人在记笔记和做摘要时主要采用3种风格:①段落式——把要说的话以完整的句子形式写出来;②条列式——以列表的方式记录要点;③大纲式——按照层级、次序记笔记,该层次主要由主分类和次分类构成。在这3种笔记中,段落式追求一字不落的记录,只有经过特殊训练的速记员才能做到。但即使是速记员,在他记录完之后去问他写下的是什么,他常常也答不出来,因为他的所有注意力都放在记录上,而无暇去思考句子承载的真实含义。条列式是段落式的改进版,但条和条之间的关系依然没有被梳理出来,对记忆和理解非常不利。大纲式是这3种笔记中最好的一种,层次化本身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理解和记忆,但依然还存在诸多不足。
博赞(1999)把这3类风格的笔记称为线性笔记,他认为这种标准线性笔记有4大不足:①埋没关键词——关键词是重要思想的核心载体,也是记忆的关键所在,而在标准笔记中,这些关键词被埋没在一大堆相对不重要的词汇之中,在空间上给大脑理解关键词之间的关系增加了认知负荷,阻碍了大脑在各个关键的概念之间做出合适的联想。②不易记忆——使用单一颜色表达的笔记非常单调,不能有效地刺激大脑,这样就容易被我们的大脑拒绝和遗忘。另外,标准的笔记列出来的东西看上去往往很相似,没完没了,光是列出这样的单子本身就够烦的,而且找不到重点,大脑必须对笔记进行二次加工,从浩繁的笔记中找出关键词加以理解,这无形中让做笔记成为一种机械的记录,无疑使人脑处于一种半催眠状态,几乎不可能记住什么东西。③浪费时间——标准的笔记方法在各个阶段都浪费时间,记录时花费在那些与记忆无益的词语上的时间大约占到90%,重读时花费在那些重复而又无意义的词语的时间也大约占到90%,在理解时需要反复搜寻记忆性关键词,此时又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博赞,1999)。④不能有效地刺激大脑——记忆的主要工作方式之一是联想,标准笔记的线性表达使得记忆性词语被隔离,知识间的关系被打断,这些因素严重限制了非线性思维的表达,阻碍大脑做出联想,因此对创造性思维和记忆都造成负面影响。
然而,那些“杰出大脑”的手迹与普通人的笔记却大相径庭。通过分析“杰出大脑”手迹,博赞发现他们的笔记看似混乱,实则内容极其丰富。他们大量使用了图像、图标、颜色、线条,充分发挥了联想、想象和创造力,建立起的是知识的网络,博赞将这类笔记称为“非线性笔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