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刨根问底——何谓非线性
上一章我们从意义学习理论、认知负荷理论、双重编码理论以及卡皮克记忆理论等角度对思维导图进行了解释。思维导图是为了改进线性笔记的不足而发明的非线性思维工具。那么什么是线性和非线性?非线性思考的本质又是什么?本章将通过我亲身经历两个故事为您揭示何谓非线性。
故事1:作文恐惧症背后的故事
尽管经历了中考的失利(后来扩招进入高中就读),但与博赞相比,我的求学生涯相对来说还是比较顺利的。1997年考上大学,2001年保送硕士研究生,2003年改为提前攻读博士,2006年留校任教。加上学生阶段兼职任教的经历,前前后后我差不多有15年的高校执教经验。我任教的课程总体上是很受学生欢迎的,校长和教师培训评价也不错,但这些却无法掩盖我在科研路上的尴尬,那就是发表出来的科研成果一直不多,在职称晋升答辩时曾被评委质问“为何年均不到一篇论文”。同事们善意批评我“手不勤快”,很多好的思路和想法被白白浪费了。事实也确实如此,本来想得好好的,一下笔就犯怵了,所以经常翻出若干年前拟出的论文写作计划深深自责。
后来经过反思,我才明白原来是我患下的是“作文恐惧症”。相信很多读者和我一样,思如泉涌却无法落实成文字。那么,“作文恐惧症”是怎么来的呢?
我们知道,很多成年后的心理问题都和童年经历有关,这个“作文恐惧症”一定也和中小学时写作文的经历密切相关。我仔细回想了一下当年写作文的场景:老师布置完作文题目后,我痛苦地打开作文本,将作文题写在作文本的第一行中间,然后从第二行开头空两格开始往后写,写着写着发现思路不对了,拿起橡皮一顿猛擦,然后继续写。再写着写着又发现写错了,继续拿橡皮去擦或用笔去涂。连续几个这样的来回后发现作文纸已是满目疮痍,面目全非。这时焦急、愤怒又无助
的我能做的就是把这页纸撕下来,揉成面团扔到地上。在连续扔了几个“面团”后,我开始认定自己“天生就不是写作文的料”。还好我的理科成绩一直非常优秀,语文的严重跛腿并没有妨碍我的升学。但对写作却是越来越害怕,原以为本科身在电子系的我会终身与二极管、三极管、电路板为伍,可命运却开了个天大的玩笑,我的专业先从电子系升为信息学院,再从信息学院独立出来,再之后就并入教育学部,大方向上由理转文了!欠下的债总是要还的,今天写不出论文或许就是为当年逃避写作文还债吧。
今天,我们有了电脑,写作的方式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不再需要橡皮而替之以键盘的退格键;我们更不需要撕下纸来揉成面团而只需按下Delete键;我们无需另寻纸张而只需简单的新建一个Word文档;我们不必挨个字的从头往后写,而是可以想到哪就写到哪,想起什么就写什么,随时进行必要的增、删、改。也有人先把整体的目录结构写起来,然后想到什么就填到相应的地方去。
如果当初纸上从头往后的逐字写作是“线性”笔记的话,那今天在电脑上的天马行空就可以称为“非线性”笔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