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经验与反思——真实丰富的提取线索
2000年我读大四,有一个帮老师当助教的机会,那时一个班有90多位同学,不到半个学期,全班同学我都记住了,还能清晰地知道每个学生来自何处、所住的宿舍号以及宿舍电话号码。但在2006年我正式工作以后,在一个只有30~40人的小班上课,到期末我却记不住几个学生的姓名。当然我的记忆力下降是一大主
人的小班上课,到期末我却记不住几个学生的姓名。当然我的记忆力下降是一大主因,但根本原因是无法对学生信息进行高质量的编码。2000年学校教务部门给老师发的学生名单与今天的有很大不同:当年的男女分开编号,现在的男女混合编号;当年的是按姓氏拼音首字母顺序排序,现在的毫无规律可循;当年的名单里有学生的籍贯、宿舍号和电话等详细信息,现在的只有姓名、学号和性别3项信息。这样一来,当年看名单的时候不自觉地把学生按照各种方式(如性别、籍贯、宿舍)分类编码,譬如谁和谁是同乡,谁和谁是一个宿舍的,但如今只能看着名单干瞪眼。
从上面的案例可以看出,更多的信息并不一定会增加记忆的负担,在一定程度上还会辅助记忆。如果把丰富的信息按照多种方式进行组合,这不仅促使信息加工的深层次发生,还为日后的信息提取提供更为丰富的线索,让长时记忆更为可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