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奠基中国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
1960年 第一所电视大学创办
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原副校长 接维城
北京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业余学校的教师们正在听课。(新华社发)
1959年年底,北京市准备办业余高等教育。我被借调到北京市委大学科学工作部工作,此前我在中国人民大学马列主义夜大学工作。
1960年1月,北京市委提出“以多种形式发展业余高等教育”。北京市委副书记邓拓与中央广播事业局局长梅益召开了一次座谈会。在会上,梅益说,在国外看人家用电视办学,我们也可以用广播和电视办一所业余高等学校,学校的名字可以叫“电视大学”。这个提议得到了邓拓的支持。
不久,北京电视大学被批准创办,并成立了领导小组。小组成员连我共6人,另外5人分别来自北京市教育局、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学院(即现在的首都师范大学)和北京电视台(即现在的中央电视台)。领导小组第一次开会,重点讨论电大怎么办,办什么系等问题。当时,中学教育发展很快,师资力量跟不上,很多教师都是留校的高中毕业生,因此电大的主要任务就是培训中学教师。后来招生范围才扩大到企事业单位。
学校刚创办时,地方、设备和师资都成问题。北京市教育局给我们拨了3间平房,就在西城区西黄城根教育局大院内。虽说是电视大学,但我们当时只有1台20英寸黑白的电视机。没有专职教师,就由办学单位派教师来给学员们讲课。北京大学负责数学系和中文系的教学;北京师范大学负责物理系、化学系的教学;北京师范学院负责办预科。
那时候,办学单位很重视电大的教学,赵朴初、季羡林和王力等名家都来讲过课。我记得季羡林的口音有点重,很多学员都听不清楚。1961年,电大从北京师范学院调来一批毕业生,先让他们做助教,然后再带课,这才有了专职教师。
北京电视台负责技术,并安排播出时间。那时他们只有一个频道,电大的教学内容只能利用节目空当的时间才能播,一般是早上6点到8点,晚上广播电台再播录音。
电大招生没有学额限制,也不搞考试,而且不收学费、资料费,学员只要在单位报名就可以了,所以很受群众欢迎,首批就招了6933名学员。校舍不够用,我们就设了一些教学点。每个点安放一台电视,让学员就近入学。
电视教学虽然先进,但也有个问题:学员要请教老师怎么办?我们想了个办法,先对教学点的辅导员进行“超前培训”,下周上什么课,这周先给他们讲一讲,到时候学员有问题就有人帮助解答了。
在那个年代,业余上电大是很时髦的事情。学员们都说这是“坐在家里上大学”,既学到了知识,又不耽误工作。从建校到“文革”前夕,学校在6年间培养了5万多学员,校园也初具规模了,图书室、实验室都建了起来,还与10多个国家有过交流。
“文革”开始后,电大很快被解散。直到1978年,在邓小平同志的亲自过问下,电大才恢复办学。
经过30多年的发展,现在的电大不再像当年那样只依靠广播和电视办学了。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电大在远程教育领域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前途无量。
记者 张以瑾 实习生 范珊珊 整理
【链接】
为在职人员专业进修打基础
北京广播电视大学的前身是北京电视大学,创建于1960年3月8日。它是中国第一所全国性的电视广播大学,是北京市运用广播、电视、音像和印刷教材等多媒体进行远距离教学的开放性综合性社会大学。第一期招收本科和预科学员6000余名,当时设有数学、物理、化学、中文4个系和英语专业。
北京电大的培养目标是:“通过业余学习使合乎条件的在职人员基本上掌握综合大学的基础理论,为其专业进修打下坚实的基础。”广播电视大学、夜大学、职业大学、函授大学、自修大学和普通高校一起,形成了中国高等教育的立体构架。继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开办之后,上海、沈阳、长春、广州等城市相继开办电视大学。
1978年2月,邓小平同志亲自批示,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广播电视大学之后,1979年1月北京市发布了《关于举办北京广播电视大学的通知》。通知规定北京电大定名为“北京广播电视大学”,由市高教局领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