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征文通知发布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师范教育 > 师教研究
网络时代教师角色的转换
2001-12-30    宋文 苗洪霞

字体大小:

  提要:网络时代给教育带来了许多新变化、新特点。教师要适应这些变化,就应实现角色转换,从文化知识的传授者、知识学习的指导者、课程教材的执行者、教育教学的管理者转变为未来生活的设计者、知识体系的建构者、课程教材的研究者和人际关系的艺术家。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因特同越来越广泛地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引起了整个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教育领域中,网络学习成了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网络信息更成为教育的主要资源。无疑,作为教育活动中重要角色的教师决无法回避网络的巨大冲击,而冲击最大的莫过于对其旧有角色的挑战,网络时代呼唤着教师角色的转换。

  一、网络时代教育的特征

  人类的教育型式是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及人类知识获取方式的变化而逐渐变化的,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知识型、智能型、创新型。知识型从诞生之日一直持续到20世纪40年代(在中国则持续到70年代),其特征是把传授知识作为推一和至高的目的。虽然知识型教育为人类文明进化做出了不可低估的贡献,但它那种以“知识就是力量”为价值取向的原始性和局限性,必然导致重复训练、死记硬背的应试教育,无法培养出适应网络时代发展的新人。智能型教育是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伴随着“知识爆炸”时期的到来而逐渐兴起的,教育的重心由知识的传授为主转移到以开发智力、培养能力为主,告别了知识累积式的消极被动的教育形态。教育发展到了今天,人们进入了加速更替的开放时代,凭借人类已有的文明之总和,再也无法从容应对未来之冲击,许许多多的人越来越感到无法适应新事物、新变化。因此,人类不但要与过去的时代告别,而且在网络时代还要扮演新的角色,即从消极接受的被奴役者变为独立自主的创造者,从适应未来、复制未来的智者变为驾驭未来的先导者,为此,教育应具有新的时代特征。

  (一)教育观念现代化

  网络时代,知识更新速度加快,网络把距离和时间缩小到零。信息可以便捷地获得和使用,社会发展也进入了空前的加速期。因此,对于教育,必须用现代化的教育理念替代传统的教育观念,把为未来社会培养人才作为重要的教育目标。

  教育观念现代化是指教育应面向未来,为社会培养现代化人才,以带动社会求新求变。若忽视了这一点,培养出来的学生在信息日益增多、知识迅速更新的网络时代,将失去适应能力、创造能力。而加强教育对未来的导向功能,则将会使教育发挥更大的作用。

  教育必须要现代化,具有未来意识,这是网络时代赋予教育的新的使命。网络社会飞速发展,不但不允许我们留恋“过去”,而且也不允许我们留恋“现在”,“现在”的东西马上就要变成“过去”,留恋“现在”,在一定程度上说就是面向“过去”。我们惟有选择“未来”,面向未来,才能培养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并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二)教育内容信息化

  网络时代是一个信息时代,网络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信息资源库。网络社会可以说是人类的信息共同体,它所实现的是信息的共享,并且在网络社会中,信息资源超时空的传递交流,消除了跨地域沟通的时滞,使处于地球上任何一个角落的人在同一时刻可以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师生也不例外。因此,网络时代的教育内容具有信息化的特征。

  网络时代,传统的静态的书本教材转变为由声音、图像、文本等构成的动态的教材,并且通过互联网,使教育内容信息化。学生可以利用互联网,汲取自己所需的信息,构建自己的信息体系。但有一点应引起我们的注意,那就是信息不同于知识,信息之于知识犹如声音之于音乐,需要加工才能成为知识。知识是对信息有意识、有目的地应用与归类,只有通过人的活动才能把信息加工成真正的知识,赋予其实际的意义。

  (三)学习方式自主化

  无法设想一个置身于信息海洋之中却对之束手无策的人,能够在网络时代大展身手;同时也无法想像网络时代的个体,能够依靠传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途径有效地实现自我的发展。因为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打破了教育的时空界限,同时也加快了知识与信息更新换代的速度与范围,个体的发展水平,将越来越取决于个体不断利用信息培养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的能力,而并非他固有的知识水平。

  网络时代的学习,应是一种主动的学习,一种基于信息的学习,一种以多媒体为主要手段的学习,一种建立在网络之上的学习。以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使自主化的学习方式成为一种现实的必然的选择,学生由原来的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学习者,由“要我学”切实转变为“我要学”。学习方式自主化,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让学生在网络时代获得更加全面、自由的发展。

  (四)师生交往平等化

  网络时代是一个普遍交往、平等交往的时代。网络时代使以往的交往模式发生了深刻、根本的变化,世界性的普遍交往已成为一种现实,交往方式也由单向度向交互式转变。

  网络时代的师生交往也将日益平等化、普遍化。在师生教学交往中,教师应从传统教学的传道、授业即信息直接提供者的位置上退下来,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均应能充分自由地展现自己的丰富性,以各自的知识经验、情感、个性投入教育活动,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相互促进。交流、对话、感染成为教育活动发生发展的基本方式。交往权威趋于模糊或消退,交往关系更趋平等、宽容与和谐,教师不再是至高的权威,而是以自己的学识、能力、人格魅力等去感染学生,建立起自己的崇高威信,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奇特效果影响学生,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普遍交往的关系。

  二、教师角色的重塑与转换

  网络时代教育面临新的挑战,教育被赋予了新的使命,具有了新的特征,这一切呼唤着教师角色更深层次上的重塑与转换。面临网络时代的挑战,教师一般有三种选择。第一种是保守的选择,即坚持自己原有的角色,排斥角色更新,表现为对新的信息技术的恐惧与不安,怯于去接近网络、掌握网络,而是避而远之。这些人往往过于崇尚或迷恋书本知识,只是与他们同类的人来往,疏离外部新世界,遮蔽现实中的摩擦与冲突,固守旧有的“师道尊严”,面对变化束手无策。第二种是激进的选择,即放弃自己原有的角色,向新角色投降,对新的信息技术盲目崇拜,对新事物不加批判地全盘接受。持这种观念的人,往往是由激进的性格决定的,乐于接受新事物,勇于接受挑战,但这样往往会造成教师角色体系的全盘崩溃。第三种选择则是辩证选择,既不放弃自己的原有角色,也不固守不变,对信息技术既不盲目崇拜,也不盲目排斥,而是向网络中的权威挑战,不断整合新的角色以重构教师角色体系。很显然,第三种观点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它给教师角色以新生。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员向国际教育局提供的报告中,指出了教师角色转换的一般趋势。第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更多地履行多样化的职能,更多地承担组织教学的任务。第二,教师应从一味强调知识的传授转向重视组织学生学习,并最大限度地开发社区内部的新的知识资源。第三,教师应注重学习的个性化,改进师生关系。第四,实现教师间更为广泛的合作,改进教师与教师的关系。第五,教师应更广泛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掌握必要的知识与技能。第六,教师应更密切地与家长和其他社区成员合作,更经常地参与社区生活。第七,教师应更广泛地参加校内服务和课外活动。第八,教师应削弱加之于孩子们身上——特别是大龄孩子及家长身上的传统权威。这个报告仅对教师角色转换作了笼统的概括,但对于面临网络时代教师角色的转换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教师角色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联系。网络时代,教师的社会地位、身份等诸多方面都发生了全新变化,教师在网络社会中应有自己的角色定位,及时地进行角色转换。教师角色转换,意味着教师的真正功能将更加凸显,教师原有的不适应网络时代的角色将不断地被解构,被消除,被更换,而整合为新的角色,即将由知识学习指导者、文化知识传授者、课程教材执行者、教育教学管理者逐渐转变为未来生活设计者、知识体系建构者、课程教学研究者、人际关系艺术家。

  (一)知识学习指导者转变为未来生活设计者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学习之于生活,不再仅仅是一个先行准备的阶段,而是成了生活的一部分。学习的范围不断扩大,乃至扩展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了学生不断适应新的社会发展的必要手段。学习的目标,也不再仅仅是为了获取现成的知识,而是为了掌握各种技能,培养发展包括生存能力在内的各种能力,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因此,教师应不仅仅扮演知识学习的指导者,而应努力成为学生未来生活的设计者,与学生一道,共创美好的未来。

  首先,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未来教育,了解未来社会。要根据对未来时代发展前景的预测,使学生不仅能够科学地预见未来,适应未来,而且更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调动其积极性,去大胆地构想未来,创造未来。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网络教育 服务于人
· 网上研究性学习中的教师角色
· 网络教育与学习适应性研究综述
· 试析远程开放教育模式下的教师角色
· 网络教育路在何方[评论]
· 网络教育的模式建构
· 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优势如何互补
· 停招“网络大学生”:理性的回归
· 发展现代远程教育:中国之路
· 我国中小学网络学校发展现状调查分析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