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1月3日下午,北京论坛分论坛之“社会变革与大学发展”第五、第六场会议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阳光大厅举行。来自澳大利亚拉托贝大学(La Trobe University)的Paul Arthur Johnson教授和来自北京外国语大学的郝平教授分别担任主席。来自世界各国的专家学者从多个角度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多样化途径进行了解析。
来自芬兰坦佩雷大学(University of Tampere)的Seppo Juhani Holtta教授在题为《大学在全球知识经济中社会角色的变化》的演讲中提出,当今社会逐渐显露出其以知识经济全球化为基础的发展实质,这对21世纪的大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社会的推动作用下,大学逐渐由原来传统的学术和研究中心转变为一个为与社会需求相适应而与各类机构相互合作的开放性机构。市场在影响着大学的多元化。Seppo Juhani Holtta教授形象地把今天的知识和教育比喻为商场里的商品,它们必须符合市场需要才有生命力。所以高等教育应在进行传统学术研究的同时,开展体制创新,探索适应市场需求的教育模式,及时满足社会对于实用性知识人才的需求。
来自韩国首尔国家大学(Seoul National Unversity)的Kim Ki Seok教授则在其题为《韩国全民高等教育的历史社会学分析》的演讲中,用大量的图表和统计数据说明了韩国所探索的多种高等教育途径及其带来的影响。Kim Ki Seok教授认为,大学的理想化发展应该有很多种模式。韩国政府给予韩国的大学充分的自主权,它们拥有充分的招生自由。这使得学校和学生都拥有选择的权利,从而形成了韩国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共同发展的局面。这样做的好处是,在私立学校能够通过招收家境富裕的学生解决学校的资金问题的情况下,大大减轻了政府的负担,使得政府在财政管理方面找到平衡,能够集中精力支持公立学校的发展,实现韩国政府、私立学校、公立学校三方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