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高等教育 > 高教研究 > 发展研究
高等教育如何适应经济全球化
2001-12-18    张笛梅

字体大小:

  三、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和我们应如何应对

  参加论坛的国内外专家学者,谈论得最多、见解最丰富、讨论最热烈的话题是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正确的应对策略措施。

  1.关于国际化趋势。经济全球化必然导致教育、主要是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这几乎是与会专家学者一致的共识。

  什么是教育的国际化?虽然认识不尽相同,其主要涵义却大同小异。比较典型的说法,如杨德广认为,"所谓高等教育国际化,就是加强国际高等教育的交流合作;积极向各国开放国内教育市场,并充分利用国际教育市场,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上要适应国际交往和发展的需要;要培养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国际竞争能力的人才。"也有的学者认为,"国际化'不等于'全球化,'全球化'更凸显一种整体性和一体化的倾向,而'国际化'规定以民族国家的国情、文化的丰富多样为前提的,是基于国家利益出发的国际化。"多数学者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必然产物,是一种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经济全球化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物质基础,又要求高等教育加强国际交流、培养适应全球化的高素质人才、发展国际教育产业;教育国际化除经济因素之外,还有与之相关的政治斗争需要、国力竞争需要、文化和意识形态竞争的需要以及高等教育自身发展需要等多种因素;高等教育国际化在共享教育资源、教育市场、人才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同时,也尖锐地存在着教育资源的垄断和不公平竞争,存在着教育趋同与文明疏异的分野,存在着国际化和民族化的矛盾。

  高等教育既要加快国际化进程,又要从我国实际出发、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和国家教育方针、坚持和发展自己的民族特色,对此,湖南省教育厅厅长蒋作斌提出并论述了"国际融合"的教育理念。他认为,"高等教育的国际融合,是指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通过相互交往、相互吸收、相互借鉴、相互作用而形成为一个整体的过程及其结果。"他认为,融合主要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开放;二是互动;三是创新。他认为,"只有立足本国并面向世界,走向国际化,这种融合才能够健康发展并得以实现。"同济大学校长吴启迪教授则认为。"国际化不同于全球化,全球化更凸现的是一体化的趋同,而国际化强调的是以民族间存异为前提。"中南大学校长胡冬煦从新合并建立的中南大学办学实际出发,考虑到经济全球化与大学的使命,提出了"和而不同"的办学理念。

  2.关于教育市场和教育产业化。教育是否具有产业属性?在论坛的大会交流发言及许多论文中,均对此有比较肯定的论点。湖南省省长助理许云昭认为,"在经济全球化驱使之下,各国教育被迅速推向国际大市场,教育由单纯消费性公共事业正逐渐变成有利可图的产业。很显然,一个日渐繁荣活跃的国际教育市场已经形成和正在发展。中国再也无法逃避更不应该放弃这个日益壮大的教育市场。"上海市教委主任张伟江《浅论教育服务产业》论文认为,教育必将成为一项巨大的服务产业,是人人都不可缺少的服务产业;但从经济全球化的高度审视教育服务产业,必须遵循为社会各类人员和各类部门服务的多层次原则,必须遵循责任、效益、竞争等产业运行规则,必须建立保证可持续发展的合理经济结构。

  在小组讨论中,有的认为教育具有产业属性但不能产业化;有的认为教育主要是公益事业,视教育为产业是有害的;有的则认为应把教育和办学分开来,办学是实施教育的一种形式,不能在教育与办学之间划等号,教育不是产业、不具有产业属性,而办学则应考虑按某些产业规则进行运作,具有一定的产业性。

  3.关于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可持续发展。提交论坛的论文中,主要论点有: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世界发展进步的一种趋势,因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兴起、国力竞争激烈而加快了大众化的步伐,成为多数国家的一项国策或争取实现的目标;高等教育大众化是应对经济全球化的一项重要策略,不实现高教大众化,就无法回应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种种挑战;经济全球化是高教大众化的物质基础,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极好的机遇;我国加快了高教大众化步伐,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较还存在较大差距,既要保持快速的步伐,又要根据国情和经济增长速度,实事求是,适度超前。

  四、关于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

  原西北大学校长、现清华大学教授张岂之认为,"经济全球化向我国高等教育提出了两个课题":第一,在西方文化的挑战下,我国高等教育如何对待自己国家民族的历史文化;第二,经济全球化展现了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的信息时代正向我们走来,我国高等学校如何深化科学技术教育。他认为,文科教育应当成为综合素质教育的基础、引导和保证,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应当相互渗透和综合化。他特别指出,如果只有科学技术发展而没有社会伦理或科技伦理与之渗透和配合,科技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危害人类和社会。只有科学技术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有体现正确价值取向的人文精神作为科学技术的依托,科学技术才能成为人民的福音,而不致变成残害人类的毒物。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教授认为,"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和自然科学教育同等重要"。他指出:没有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社会技术的运用和支撑,现代化大生产中的协同劳动几乎不可能出现;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技术一样,都是社会生产力形成的决定因素;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划分,只是作为知识领域的一种学科的划分,而非实践的划分;它们虽然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别,但在以事实为依据、以规律为对象、以实践为标准来体现其客观性和科学性方面并无差别。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北京教育现代化指日可待 中小学成重点
· 赋予基础教育资源鲜活的生命力
· 河南科技大学推进创业教育系统化
· 上海市公布“2006年高等教育工作要点”
· 06年全国教育纪检监察工作会召开
· 我国教育投资将加大社会融资力度
· 西宁将投资1.7亿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
· 教育论坛:转变观念推进义务教育区域均衡
· 我国居民去年文化消费一半花在教育上
· 上海加快步伐提升郊区教育底线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