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新华社南宁4月2日电(记者何丰伦)“一方面是传统的就业思维在束缚,另一方面则是职业学校的培训模式仍然与市场需求存在着差距。”教授陈雄章一针见血地道出了职业学校教育面临困境的原因。</P> <P> 传统模式:期待变革</P> <P> “上世纪90年代初期的职业学校教育模式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产物,如今职业教育面临的问题就在于如何与市场紧密联系。”浙江大学的博士杨天宝说。当整个中国大地上掀起“职业学校教育热”的时候,杨天宝的很多同学也走上了这条道路。</P> <P> 当时的职业学校的蓬勃发展很大程度上打上了计划经济的烙印,“企业办学,学生回厂就业”成为学生和企业之间与生俱来的依附关系。直到2001年,贵州省的职业学校大概仍然有80%至90%是企业办、行业办、部门办。</P> <P> “这种模式最大的问题在于学校先天不足,对企业产生严重的依附关系。”厦门大学经济学博士张坚进一步解释道,“一旦企业面临着困境,就会首先减少对学校的投入,当企业自身难保的时候,学校的持续发展自然就无从谈起。”</P> <P> 据了解,目前中西部地区的职业学校,大多数都是由普通高中转轨而成。脱胎于计划体制温床的职校,缺乏适应市场的能力,培训方法和教材多年不变,与市场对技能水平的需求脱节,学生缺乏足够的实际操作能力,毕业后无法直接适应飞速发展的技术需要。“在现行的体制下,培养市场需求量大的高级工、复合型人才只能停留在计划上。”柳州职业技术学院的徐荣国老师说。</P> <P> 传统思维:期待市场的春风</P> <P> “自己苦了一辈子,说什么也不能让孩子再受苦了!”广西柳州农机配件厂的高级铣工蒲师傅,说什么也不同意自己的孩子前往职业学校读书。作为单位里的技术能手,蒲师傅干的是苦、脏、累、险的工种,拿到的补贴不过是几十元钱。孩子告诉他,如今不少技术学校都与广东等省的企业挂了钩,毕业就能够到那里去打工,凭本事吃饭,而且待遇不低,可蒲师傅就是不愿意。</P> <P>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传统观念是职业学校遭遇冷落的又一重要原因。这在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的当代中国社会表现得最为明显。”教授钱宗范说。</P> <P> 调查表明,在广西,有81%的城市居民不愿意子女选择到职业学校就读,农村居民中愿意子女接受职业教育有43%,职业学校低廉的收费成为农家子弟愿意前往读书的重要原因。</P> <P> 然而,在内地省份热衷于储备“高学历”的时候,沿海地区却传来截然不同的信息:深圳的大学生失业率在逐年上涨,2001年已经达到17%;而中高级技工的失业率基本为零,高级钳工的月薪超过硕士生800元。深圳高级技术学院院长王亮说:“中国高等教育对民族素质提高有重大意义。但是,技术技能教育同样应该受到人们的重视。”</P> <P> “深圳的今天,就是内地的明天。只有当市场的春风真正扑面而来的时候,中西部地区的就业观念才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杨天宝说。</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