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南宁4月2日电(记者 何丰伦)“技校毕业后,我就能够拥有更现实的就业机会了。”经历了几年就业市场的波折后,毕业于兰州铁道学院电算会计专业的王静,选择了“回炉”技校的举动。
1998年毕业后,小王前往广东、浙江、南京、南宁等不少地方择业。然而,这些地方不是强调高学历、高层次的研究能力,就是迫切需要能够具有很强动手能力的“技术型”人才。一些地方对能够根据设计思路直接钳制成型的高级钳工甚至开出了月薪万元的高价。小王几经周折,仍然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
“搞创造性研究是我的弱项,实际操作更符合我的性格。因此,我要把自己塑造成为动手能力强的高技能人才。”小王在家人的支持下报考了广西石油化工技工学校,学习电气技术专业。
“与其说学生的这种选择是在‘开倒车’,不如说这种选择更大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发展的需求。”广西石油化工学校的老师侯杰说。
专家指出,长期以来,我国基本上奉行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合一的教育体制。学生在跨入大学校门伊始就确定了学习的专业,“对口分配”和“对口就业” 成为学校和用人单位选择人才的不二法门。然而,伴随着社会对实际操作能力要求的不断提高,高等院校的理论教育、科研教育与生产一线之间的隔阂就充分暴露出来了。
这一转变的突破口是从人才自身适应市场开始的。近年来,伴随着整个就业市场的日趋成熟,一些高校毕业生在择业无门之后,选择“回炉”技校。广西区劳动厅培训就业处透露,1998年,广西有50多名应届大学毕业生向劳动部门申请报考职业技能资格证书;2001年,报考的大学应届毕业生已突破4000人,占当年广西毕业生总数的比例已近10%。贵州著名的贵航技校从2000年开始招收了第一批“回炉”的大学毕业生,2001年上升到22人。这些人中甚至有经济法、中文等文科专业的毕业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