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征文通知发布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教育综述 > 综合新闻
前部长上书忧心应试教育吁全社会努力医治顽症
2007-06-27  中国青年报  刘万永

字体大小:

何东昌(资料图) 中新社发 任晨鸣 摄

  高考在教育体系中处于控制环节,由于中国的特殊国情,高考这根指挥棒实际上不仅指挥着高中,还指挥着初中、小学,甚至连幼儿园里的小朋友也随着高考指挥棒的起落开始了“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人生竞争。“片追”与高考如影相随,挥之不去,孩子们被高考指挥棒“逼进”了应试教育的怪圈——高考这根指挥棒,牵扯着社会的每一根神经。

  “解决教育应试化这一涉及面很大的问题,看来只靠教育部门的努力很难奏效,所以建议中央加以关注。”2005年6月,针对教育应试化难以遏制的状况,教育部前部长何东昌上书中央领导,希望全社会来关注“素质教育”。

  正是这封信,引来了新的一场关于素质教育的大讨论,并直接推动了围绕素质教育的系列大调研。

  何东昌认为,当前,我们的教育仍面临着一个老大难问题,也是阻碍人才素质全面提高的大问题,即基础教育广泛存在的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问题,这个问题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涉及面非常广。

  何东昌在信中列举了大量应试教育的表现:中小学校对教育部门的减负规定置若罔闻,许多初高中学生睡眠严重不足,课余文体活动被挤掉。在农村,由于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干扰,教育结构和内容,既不能满足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也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各种学习需求。一些地方初中学生辍学率很高,有的超过30%。

  何东昌认为,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对这个问题迄今尚未找到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和思路。

  何东昌认为,应试教育的弊端虽然表现在学校,但根子却在社会,解决起来难度会很大。素质教育是涉及上亿父母与师生的大事,关系民族的未来,因此再难也必须下决心及早解决。要使各级党政领导都能对问题的严重性有充分的比较统一的认识,并采取一致的措施,这是对党的执政能力的考验。

  他建议,当前首先要组织力量进行系统调研,其中包括对西方发达国家的升学以及劳动人事有关制度的考察,借鉴他们的有益经验。督导制度,今后应转到主要督导基层政府、学校办学指导思想和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上来,并按照贯彻方针的业绩给予奖励。

  何东昌的信受到了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领导同志指示,东昌同志提出从系统调研入手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值得考虑。还有领导同志建议由教育部一位部长牵头,有关方面参加,先从系统的调查研究入手,为中央的决策提出系统意见。

  随后,国务委员陈至立组织了对推进素质教育问题的系统调研,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与各有关部门一起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安排时间专程拜访看望了何东昌。

  何东昌的信经中央领导批示后,在教育界引起了很大震动,也带来了一场关于素质教育的大讨论。

  围绕何东昌在信中提出的问题,教育部与中宣部、国家人事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统计局、共青团中央等部门一起,对素质教育的理论和实践、高考招生制度、新课程实验、义务教育均衡化、基础教育改革的国际比较、用人制度、学校制度、舆论环境等诸多问题进行调研,探讨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案。

  据悉,大调研的成果将陆续发布。来自“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组的消息说,该课题计划在年底结题。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进步与局限 高考恢复30年:纪念的钟与反思的鼓
· 高考恢复三十年:近九成人称命运因高考而改变
· 调查显示:三成公众盼高考“统一”促“公平”
· 调查显示:中国公众对高考制度总体持肯定态度
· 高考30年成败检讨:改革需思路清晰路径对位
· 调查显示:恢复高考30年来高中生体质持续下降
· 回望30年之历史深处 高考决策交锋的四个回合
· 首倡恢复高考的功臣归属模糊疑案折射变革(图)
· 政策解读:多项新措施推进改革 保障教育公平
· 政策解读:我国高考制度在稳步改革中日渐完善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文献资料
·研究生课程建设加大
·教育法律修正案草案
·卓越教师计划改革项目
·《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
·严禁任何形式就业率造假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