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回回 民族教育
来源:《工作通讯》1997.8
回族,它作为一个民族实体,由于母语与文化的失落而显其“汉族文化的特征”。关于这一点,从胡登洲创办“经堂教育”至今日的“振兴民族”精神的呼声中可以得到印证.公元16世纪,中国回族在汉文化的汪洋大海中,除了绝大多数人仍保持着对伊斯兰的信仰外,其他均见失去特色,极少数人已近于彻底汉化,如李贽、海瑞诸君.胡登洲意识到了普及伊斯兰教知识之重要,并深知伊斯兰信仰是民族赖于生存与发展的唯一支柱,故开始在特定的环境中首创中国伊斯兰教经堂教育。之后,星罗棋布于华夏大地的清真寺,成了传播伊斯兰教义与文化的主要场所,“回坊”进一步得到巩固与发展。20世纪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在清真寺内开办的经学班或伊斯兰学校,乃是“经堂教育”的继续与演变,无论其形式与课程设置如何,其实质都是为振兴民族、坚持信仰而采取的自觉与自发的行动。民办的积极与热情,显示了一个民族的自尊与自信。
民族教育,是任何民族都十分重视的,当代中国更是如此,特别是历史教育。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历史教育具有突出的地位,这对振兴中华民族精神,推动国内各民族大团结颇具裨益。在国家教育中,历史教育几乎与回族无关.笔者在学校曾学过中国历史,但是,做为回族人,却不知道回族史。我也曾问过数以百计的回族初中、高中毕业的学生,他们都受过正规史的教育,但是对自己的民族部一问三不知。一个民族如果不能了解自己民族的真正历史,那就太可悲了。因此,民族史学家们应有民族责任感和正义的自尊心,把那些将真实的内容和意义掩盖起来的民族史,无论其正面或反面设法公布与众。历史可使人的认识向昨天延伸,它意味着对过去的肯定或否定.事实正是如此。《回回民族问题》一书曾以极其鲜明的观点说:“中国共产党自己虽不信任何宗教,但它历来是主张信教自由的,是主张尊重民族的宗教信仰的,辉煌的事实告诉我们:八路军长征时代进入西北回民区域,全体将土都履行着对回族的三大禁条:‘禁止入清真寺;禁止吃大荤,禁止毁坏回文经典’,而曾获得广大回民的拥护,至今犹为回族所称道。”
如今,不少回族人聚集的地方,可以看到“民族中学”或“回族中学”,学校里除了回族人比重比其他中学大一点,或者多一个“清真食堂”,便没有民族特色了。回族中学里不设置回族史课程?应不应该设置?怎么样设置?关于这些,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是应该慎重考虑的。一个民族在自己的“民族学校”里学不到应该学到的本民族史,它意味着这个学校失去了民族的意志与精神.因此,国家应组织史学家们撰写有关民族的民族史,教委可以把关审定,把教课书没入民族学校的课堂上,使学生们真正体味受教育平等的温暖。毛泽东曾说,名称是需要的,但不在于名称,而在于实质。当然,任何民族教育,都应该和爱国主义这一宗旨相辅相成,既避免滋生狭隘民族主义(或称地方民族主义),又应杜绝大民族主义(或主体民族主义)。
民族教育需要国家的关怀与支持,更需要民族同胞自身的无私奉献,只要动员全民族的力量,就可以使民族教育事业突飞猛进。民族素质的提高,空谈解决不了问题,它需要的是见诸于行动。近些年来,“伊斯兰学校”在艰难曲折的道路上发展,与民族中的志士仁人及广大回胞爱国爱族的精神是截然分不开的。邓小平说:爱国不是抽象的,爱国,就要跟中国共产党走,爱国,就要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回族人,历来是爱国的,因为他们需要国家的温暖与保护.同样,爱族也不是抽象的.因为族是他的归属,人,总不能不伦不类.做为中国人,他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做为回族人,他是回族的一分子;做为宗教信徒,他必然因其信仰而热爱宗教。所谓“伊校”,就是伊斯兰教的学校,从学生的民族籍来看,大部分都是回族人,因此,它可以称为“民族学校”,但是,它的确不同于公办的“民族学校”。在“伊校”受教育的人,将来很大可能成为民族与宗教的精英,是民族与宗教赖以生存发展的骨干。公办民族学校的情况则相反。“伊校”应最大限度的提倡义务教育与捐资助校,可称之谓“知识乜帖”和“财帛乜帖”,而且尽可能以扩大授课面,以利全面提高学生的知识面.如果条件允许,最好聘请正规学校的教师,特别是政治教师到校定期开办时事政治讲座,教师的劳动也可算是一种“乜帖”。“伊校”开设政治课讲座,可能会使一些人产生顾虑,但是全方位的放长眼光看,这些顾虑是没有必要的。政治如果能来进伊校的课堂,它意味着宗教教育向社会开了一扇门,它不但体现了热爱国家,更有利于振奋民族精神。
最后,谈一下回族乡老们的教育问题.年岁大的乡老们,一般都是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无论在农村或是在城市,也无论文化层次高低,他们基本上都是受的社会主义教育。”社会主义好”已经在头脑里扎下根.他们对于过去的一切知道的甚少,多数人为了生计,都曾拼命的鼓足干劲,如今已迈入顺命之年,要“叶落归根”了。于是,关心民族的人与日俱增这从内部办刊报的赞助名单可以看到一个恻面,至于兴建和“修复”清真寺则更为可观.他们热爱自己的民族,这是天经地义的。许多人开始向其子女口传心授,这是难能可贵的,相当一部分人能坚持做聚礼日的礼拜,这一切是良好的开端。因此,应该抓住机遇,让通俗易懂的民族读物真正进入千家万户,它的作用远远大于主麻讲卧尔兹。年轻的一代比较缺乏民族自尊心,他们多在下坡路上滚动,他们亟待着拉一把,先刹车而后向上.笔者深信,他们一旦自尊起来,就是一股不可遏制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