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上午, 英杰交流会议中心的第二会议室里,语言分论坛的讨论正就民族语言的演变、方言人口的减少、濒危语言等语言学核心问题进行得如火如荼。来自各国的学者聚首一堂,分别就全球化下语言的不同和方言的保护作深入讨论。
来自俄罗斯的Alexei Shmelev教授在他的发言中详细介绍了跨文化交流中语言的误解现象。他以俄语为例,举证了很多文化上和意义上与其他语言及文化的差异。他提出俄罗斯人的世界观和其他民族的不同,导致在语言交流上往往造成误解。比如关于空间的想法,俄罗斯人一方面觉得无限的空间是很宝贵的,因为一个人需要足够的空间去做自己想做的事,让自己感觉良好;另一方面,太多的空间会让他们觉得不舒服,导致一种俄罗斯式的情绪——类似于郁闷、沉闷、渴望、乡愁等。又如“冒险”在英语里有正面和反面的含义,但在俄语里实质上是反面的含义:高风险、有危险的事业。
来自日本东京大学的池上嘉彦教授以日语被认为是撒旦的语言为主题,讨论了日语异于其他语言的特点。池上嘉彦教授举例说日本人在购物的时候,会说“可以给我大约2个苹果吗”这种模糊的句式。旁人会认为这是日本人为了隐藏自己真实意图的做法,而事实上日本人没有明言要多少个苹果是为了表示礼貌,让售卖者选择卖多少给他。池上教授为在场的学者提供了一个看待日语的新视角。
来自北京大学中文系的项梦冰教授以汉语方言的调查研究为题,就在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汉语方言调查研究的机遇和挑战进行探讨。他指出汉语方言研究面临的首要挑战是传统方言在日益萎缩而主流方言在蓬勃发展,大量弱势小方言处于濒危状态或已经死亡。在方言保护的问题上,项教授认为因为牵涉到语言政策问题,所以“不是靠学术界单独能够解决的”。项教授表示国家长期推行的推广普通话政策功不可没,但同时这种政策缺乏弹性,不利方言的生存。虽然普通话没有包含反对方言的内容,“不过在赋予普通话合法身份的同时,它并没有给汉语方言一个明确的法律地位,在教育媒体的强势影响下,在求职考核的强大压力下,传统方言的势危是在所难免的。”他认为双方言和多方言的使用才能完满地解决保护方言的问题,但必须在立法的层面上,给与汉语方言合法的地位,“这需要语言学对方言更进一步的研究”。
来自北京大学中文系的陈保亚教授以傣语与汉语的接触规律为切入点,提出保护濒危语言和有效保护语言的3个方案:(1)纪录濒危语言和濒危方言;(2)在有语言或方言接触的地方全面记录带有濒危结构特征的语言;(3)承传母语。陈教授特别强调承传母语的重要性,并指出这是保护语言的根本目标,同时认为应该从儿童母语的自然学习上入手。陈教授的调查纪录显示,如果父母辈和子辈相互保持傣语对话状态,在家庭中保持说母语的习惯,儿童就有了说傣语的机会。从家庭母语对话入手,承传母语是可行的,也不会影响第二语言汉语的普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