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网友反映,中央民族大学的英文译名将“民族”英译为“minzu”,质疑不大准确。多位中央民族大学学生称,学校3年前校名英译为“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之后被学校更新。前日,中央民族大学党委值班人员证实称,学校目前英文译名的“民族”的确为“minzu”。贵州民大同样使用了“minzu”作为翻译,理由不乏显准确、自信之语。(7月22日《新京报》)
作为国家高等教育的学府,中国的大学拥有英文翻译早已不是新鲜事。一个响亮的英文校名,既可以彰显面向世界的特点,也体现了大学的开放精神。对于英文翻译,向来只要准确就行,没有过多的要求。然而,新闻中的中央民大却动起了“将英文校名中式化”的心思,同样“操行”的贵州民大则打出了“minzu”更显自信的招牌,让人啼笑皆非。反思之余,笔者认为,咬文嚼字的背后,恰恰反映了大学的不自信,以及狭隘的精神。
一所大学,要想被人记住,被世界认同,应该着眼于学术成果,以及培养人才的能力,用成绩筑就自信,而不是动辄拿校名说事。英文校名的存在,就是为了交流需要,只要做到准确翻译就行,完全没有必要在这上面人为粉饰,否则只会沦为浮夸。新闻中,中央民大和贵州民大等学校“冒天下之大不韪”,修改英文校名,不论是自信,还是准确的噱头,都有点弄巧成拙的意味,另一方面,则沦丧了大学本应该拥有的开放、包容精神。
一直以来,中国的大学都饱受诟病,内部行政化等弊端积重难返,在国际上由于办学质量低,不仅难登“大雅之堂”,至今更是无人问鼎诺贝尔奖。在这样的现实状况下,一些学校不思奋发图强,在学术氛围,以及人才培养上下功夫,反而靠做些表面文章,寻求自我满足。更有甚者,动辄以中国经济迅猛发展的名义,大搞校庆,甚至修改“中式英文校名”,以寻求自我满足,谋求上级拨款。须知,作为一所中国大学,你的存在不匹配强大的中国,相反,大学真正应该做的是做学术,追求“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为国家发展贡献更多智力资源。
所以,中央民大和贵州民大等擅自修改英文校名的“先行者”,既然走错了一步,就应该反思自身,民族就应该是“nationalities”,进而还原英文校名,接下来,应该着眼于大学的定位,在做学术以及做贡献方面用力。此外,大学精神在此次事件中的“式微”,也应该引起警惕,只有这样,我们的大学才不至于落后国际太远。最后,相关的教育监管部门应该履行本职,敦促大学恪守规则意识,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人才培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