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素质教育理念被公认已是不争的事实,但这种新理念最终要落实到培养人才上,即培养出来的人应当是具有现代意识的、高素质的人才。这是一个系统工程,从教学用书的编写、教师培训、课堂教学到社会实践,各个环节都不可缺少。在这个系统链条中,重要的一环就是教学用书的编写,在你的教科书、你的教辅中体现了哪些素质教育理念,这些理念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是否行得通,有多大的效果,自然会引起教育界、尤其是一线教师的深切关注。《素质教育新教案》出版后,在集中、消化3000多封读者(绝大多数是一线教师)来信的基础上又出了春季用书修订本。今天我们发表三位一线教师从课堂教学实践角度,对修订本教育理念的分析,是一次有益的探索。 ——编者的话
双边互动 重在调动学生
让学生拥有课堂控制权。在不少老师的课堂里,仍是“师道尊严”,教师仍是课堂的领导者、知识的传输者。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与学生分享更多的课堂控制权。课堂教学是一系列“教学事件”组成的,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理应也必须成为教学事件的策动者、控制者和参与者,也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受益者。
《素质教育新教案》就体现了这一点认识,“学法引导”部分,除包含“教师教法”外,还突出“学生的学法”。如地理(初中第三册)“中国的地形”一章的复习教案中“学法引导”部分,内容为:教师指导学生在看书、读图的基础上,自行设计教案上课,让学生充满自信地扮演“小老师”,介绍我国地势特征和主要地形分布,以此来达到梳理、识记知识并锻炼能力的目的。向别人介绍某方面的知识,以及为此而作准备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老师把课堂控制权交给学生,其实就是教给了学生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学生自行设计,自教自学,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又有效地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课堂生动活泼,教学事半功倍,何乐而不为?
构建双向通道实现有效互动。《素质教育新教案》中的“师生互动设计”变传统的单向教学信息传递为双向传递,为广大教师提供了一种可资参考的有益尝试。如《化学》(初中全一册)“氧气的性质与用途”的教案中“师生互动设计”为:1、请同学结合日常经验描述氧气的物理性质。2、教师演示相关实验,学生观察、描述、记录实验现象。在老师的引导下书写化学变化的文字表达式。3、教师启发学生讨论: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为什么要预先在氧气瓶中装少量的水或在瓶底铺一层细沙?4、根据实验结果,老师引导学生归纳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的概念。5、引导学生讨论: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的区别。6、请同学就实验室现有的器材另行设计一个能体现氧气性质或用途的试验,请部分同学说明理由并当众演示。7、同学讨论点评,老师归纳。显而易见,这样的师生互动设计中,教师没有将较为枯燥的科学规律强加给学生,而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精心设计有梯度有层次的师生活动,并在立足课本作重点探究后,还进行了适度的迁移,引导学生设计实验。
多媒体调动多种感官。实验表明,中学生的学习思维主要属经验型,即中学生在进行逻辑思维时,需要具体的形象、感性的材料等感性经验的支持。据心理学家研究,人类通过五官吸取知识的比例是:视觉80%、听觉11%、嗅觉3.5%、触觉1.5%、味觉1.0%,通过视听获取的知识信息高达90%。
如何高效地利用人体的视听感官学习,发挥人体潜能,多媒体教学从心理上、生理上更适应这一要求,同时采用多媒体教学,打破了课堂教学中教学信息传递手段的单一,扩大了课堂教学容量,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缩短学生的认知内化过程,更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在《素质教育新教案》中《乡愁》(初中语文第三册)的教学设计中,综合运用了投影、录音、MTV等多种手段,涉及了余光中的生平及创作经历、古今中外写乡愁名篇佳句、中国地形图、余光中《乡愁》的范读、《乡愁四韵》的赏析、新华社有关海峡两岸实行“三通”的报道等内容。教学中充分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学生思维活跃,不再羁于文本,发言积极,课堂气氛较为热烈,听说读写诸能力都得到了训练。
研究性学习个性化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领域。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形成一种积极的、生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素质教育新教案》针对目前高中阶段研究性学习开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为了更好地落实研究性学习并取得实效,在对该书进行修订时,作者对高中部分增加了丰富的研究性学习内容。其基本理念是:既强调作为必修课程的研究性学习的相对独立性,又重视研究性学习广泛渗透的学科性,让教师愿意而且能够开展研究性学习,使之真正成为学生的一种学习方式。
《素质教育新教案》在研究性学习的选题及教学安排上着重体现了以下特点:
整体性与局部性相结合。选题的范围包括学生本人、社会生活和自然世界。体现个人、社会、自然的内在整合,科学、艺术、道德的内在整合。立足于人的个性的整体性,立足于每一个学生的健全发展。同时,不回避选题的独立性,对学科中重点内容、重要篇章有所侧重。
实践性与学科性相结合。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发掘课程资源,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考虑在学科知识的逻辑序列中建构研究性学习的课程,把课题与开放性长作业结合起来。
开放性与层次性相结合。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需要,目标具有开放性;活动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随着学生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内容具有开放性;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丰富多彩的学习经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评价标准具有多元性,因而其活动过程及结果都具有开放性。同时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差异,课题设计具有丰富的层次性,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同一个课题上都可以获得自己相应的成功。
规划性与生成性相结合。根据整个高中阶段的学生特点、课程特点对研究性学习作整体规划和周密设计。同时,更多考虑研究性学习的生成性,这是研究性学习的本质特性。每一个课题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非根据预定目标的机械装配过程。随着研究活动的不断展开,新的目标、新的主题不断生成,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创造性的火花不断迸发。
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学生自主性的充分发挥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对研究课题,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的目标、内容、方式及指导教师,自己决定活动结果呈现的方式。同时不排斥教师的必要指导,在一些课题中还安排有指导性的操作框架。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研究性学习栏目,修订后的《素质教育新教案》(高中部分)还增加了丰富的课堂练习及测试习题,这使得该书不仅是教师的案头必备,也成了学生不可多得的学习辅导用书,使学生拥有自己的“私家老师”成为可能。有人说:《素质教育新教案》培养了勤学生,成就了“懒”教师。这话有无道理,还是请读者自己去评价。
构建分层次阶梯式课堂教学目标
根据素质教育的思想和建构理论学说,构建“学科素质教育的目标体系”并在微观的课堂教学中予以实施,无疑是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牛鼻子”。《素质教育新教案》(以下简称《新教案》)正是在这一方面率先求得了突破,在总结素质教育最新成果的基础上,继承创新,将课堂教学目标重新定位在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德育目标、美育目标上,并强化了德育渗透、美育渗透、学科渗透、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渗透,重新构建起分层次阶梯式的新的课堂教学目标体系。
譬如《不朽的失眠》(人教版第五册)一文,这是台湾著名女作家张晓风以唐代诗人张继创作《枫桥夜泊》为背景,驰骋才情,以丰富的想象,跨越千年时空撰写的一篇小说。小说敷衍了诗篇的由来,细腻地描摹了张继落第,回归故乡途中夜泊姑苏时,内心的波澜。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以诗章为内容的美文。我们看看《新教案》是怎样将素质教育目标定位的:一、知识目标:1、了解《枫桥夜泊》以及张继的情况;2、了解张晓风及其创作特点。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2、学习本文生动细腻的心理描写,揣摩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三、德育目标: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引导学生正视人生的挫折,着力塑造勇于战胜困难的健全人格。四、美育目标:本文寓含人生哲理——祸福相依、得失相随。启发学生认真体会文中形象的叙写中所蕴含的深刻的哲理美。
正是在这些目标的统领下,德育渗透、美育渗透摆脱了单个学科知识能力的附庸地位,学科课堂教学也自然充溢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而这就给了教师打破学科樊篱,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程式,内引外联,拓宽课堂教学时空的可能。
不过,德育目标和美育目标的操作常常因学科的特点而难以定位和把握。《新教案》不能不说为各学科广大教师提供了良好的范例。《中国历史》(初中第一册)《祖国境内的远古人类》一课,德育目标为:1、我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是目前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我国的史前文明可以追溯到一百多万年以前,从这一点上引导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2、从我国远古人类制造工具劳动的历史,体味劳动创造世界和人类这一真理。美育目标则定位在,通过对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不同的制造工具方法的比较,以及对山顶洞人制作装饰品这些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到美源于生活、美来自于生产和时代的道理,体味生活、劳动中蕴含的朴实平凡的创造之美。显而易见,既切题,又易于操作。
《新教案》目标体系科学合理还体现在目标定位时,不仅考虑学科本身某一定点知识的目标定位,还有学科内,学科间的渗透。如几何中三角形(二)的教案中进行的由特殊到一般,理论源于实践的唯物主义思想的德育渗透;几何语言的简洁美、文字语言与图形符号的和谐美的渗透等等。(《素质教育新教案》西苑出版社出版)
|